第三百零二章 自行解決-《大明第一貢生》
第(1/3)頁
朱祐樘經營草原的決心,已呈現在滿朝文武大臣面前。
面對如此一個有雄心壯志開疆拓土的君王,在場的這些大臣尤其是文臣更是不知該說什么好,曾經他們靠規范和約束這個看起來懦弱無助的君王,打造成他們心目中的明君。
但現在一切都在走向不可控的境地。
朝議結束之后。
眾大臣出宮的路上,就已經議論開了,大多數臣子的意見還是傾向于支持西北用兵方略的。
不在于如此是否窮兵黷武,更多是要看是否有效果,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就收拾了一個曾經不可一世屢屢犯境的火篩,皇帝也用實力詮釋了他不只是一個守成的君王。
當劉健他們聽到下面人的議論時,心里就不是個滋味了。
到底是文臣眼中大明的利益重要,還是皇帝眼中大明的利益重要,這其中本身就有矛盾和沖突。
……
……
內閣值房。
李東陽和謝遷回來之后,最關心的自然就是皇帝在內廷到底跟劉健他們說過什么。
劉健大致也說了一下,多數涉及到的事情,皇帝已在朝上說了,劉健也沒有刻意去評價皇帝的舉動。
謝遷這次也選擇了沉默。
只有李東陽似對收編火篩的事不太有信心,他道:“若以目前火篩提請的,跟朝廷要準允的,還是有沖突,火篩要的是在威寧海放牧筑城,要的是族民和牛羊,大明能給他的卻只有多年未曾有人經營的河套之地,還不許他族人相聚。”
“賓之你的意思是?”劉健望過去。
李東陽道:“哪怕火篩真的肯接受朝廷的敕封,或也只是權宜之計,待草原局勢變化之后,復叛近乎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嗯。”
劉健其實也顧慮到這一層。
皇帝沒想到嗎?
如果皇帝沒這層顧慮,也不會提出一個近乎于“千金買馬骨”的方案,寧可讓火篩歸順后復叛,也要給草原部族打個樣,估計連張周自己也看到火篩是不可能真心實意歸順大明的。
李東陽道:“將宣大總制的鎮所,從宣府遷到大同,卻不知陛下是為何意?”
謝遷笑望過去,還有你李賓之都看不明白的事?
“我想。”劉健道,“陛下更多是想以大同為根基,讓張秉寬備戰出征草原。”
李東陽問道:“朝廷要為此耗費多少帑幣?”
劉健搖了搖頭:“朝廷連犒賞威寧海、貓兒莊兩戰有功將士的錢糧,暫且都拿不出,一切還要有賴于張秉寬在西北的自行籌措,但以目前西北之日益蕭索,短時間內,他又能籌出多少?”
不但是張周,連內閣也知道,在糧開中制度改變之后,西北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但他們還是不愿意將鹽法改變回去。
要的就是能控制西北……反正西北也就那樣,大明的將來也不是靠西北一地的興衰來決定,中央財政尚且保證不了,何以追求西北的長治久安?
“馬上要入秋,各地災情的奏報不斷,大明如今可說是風雨飄搖乃多事之秋,張秉寬人在西北,也的確能安定軍心,也算是能令朝堂安寧。”
劉健又感慨一句。
大概的意思是說,就算我們瞧不上張周,但現在他的軍威已經在那擺著,于西北當個鎮山石還是可以的。
創造個好的外部環境,讓我們專心把內部的糟心事來解決。
謝遷則笑呵呵道:“現在大明各地的光景是不太好,比之未來也沒差到哪去,比之將來……誰又知曉呢?”
在劉健他們眼里,如今大明有點“風雨飄搖”的意思,在于他們覺得大明財政已經近乎崩潰,所謂的弘治中興也僅僅是建立在君臣之間互相找安慰的基礎上,要說弘治朝的財政能好到哪去,還真不見得。
但史官評價一個時代優劣的標準,也不在于財政情況。
就好像萬歷時代,大明財政還算不錯,也被稱之為昏暗時代一樣,大明這些職業政客在搞錢這一項上,反而是他們的弱項。
似乎文人只在意所謂的海晏河清,沒有真正意識到如何才會令朝堂崩潰,更不懂那些歷史發展的規律。
……
……
朝廷有關對火篩歸順之事的旨意,很快便傳到陽和口。
張周也派人以快馬,將火篩上奏,由皇帝御筆朱批的奏疏送回到北邊,與此同時得到的消息,是永謝布部已派兵往威寧海進發的消息。
“張制臺,陛下之意,是您要移鎮所到大同鎮,總留在陽和口也不是辦法。”
唐寅是帶著陽和衛指揮使宋憲一起來的。
別看他只是個兵部主事,但宋憲把唐寅當欽差一樣捧著,對唐寅也很巴結。
張周道:“伯安才剛去大同,目前我還沒有去大同的意思。”
“不去大同……”唐寅有些不解。
話也沒多說。
你這叫抗旨不尊啊!
皇帝讓你去,你非要留在陽和口?還是說你自有主張?
張周道:“這幾天,我要往大同南邊走走,去開礦,如果北邊有什么戰事的話,就讓宣府那位馬巡撫,還有伯安給規劃一下,至于偏關那邊有王德華坐鎮,我也不用擔心。”
唐寅聽了心里在發愁。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尚志市|
开阳县|
阜城县|
阳东县|
新乐市|
甘孜县|
尉犁县|
揭阳市|
都昌县|
扬州市|
个旧市|
青田县|
竹山县|
琼结县|
拜城县|
南宁市|
星座|
都江堰市|
历史|
新宁县|
博爱县|
垣曲县|
嫩江县|
交口县|
恩施市|
六盘水市|
延长县|
斗六市|
曲水县|
纳雍县|
揭西县|
望奎县|
珲春市|
宁城县|
济南市|
铜山县|
行唐县|
吉木乃县|
商丘市|
武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