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章 南桓溫(二)-《歷史遺忘的角落》


    第(1/3)頁

    第三節    總是差一點

    桓溫第一次北伐。

    公元354年,42歲的桓溫率軍4萬,從江陵(荊州)出發,兵分三路北伐,矛頭直指長安。那里,有氐族人,和他們建立的前秦。

    前秦國主苻健率軍5萬,在峣關迎擊。

    一只戰狼統率4萬狼兵,晉軍士氣高漲,勇不可擋。幾仗下來,苻健率6千殘兵敗將逃回長安,挖溝筑壑堅守。桓溫進軍到灞上,發布安民告示。

    自西晉滅亡,五胡入華,北方漢人飽受蹂躪,沒想到今日能重見漢軍,紛紛牽牛備酒,到軍營犒勞。長安附近官員也紛紛向桓溫投降。

    這說明,北方百姓還是把東晉作為正統,桓溫北伐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飽嘗勝利的喜悅的同時,也有隱憂。那就是,駐兵灞上,遠離東晉大本營,晉軍后勤供應逐漸成了大問題。

    桓溫的設想是,等關中麥熟之時,派士兵搶收麥子,補充軍糧。

    苻健畢竟一代雄主,更是個狠人,看準了晉軍糧草不濟的軟肋,直接派士兵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割光了,搞了個堅壁清野。反正我們去年的余糧還有,油潑面、臊子面、褲帶面、永明岐山面的,少吃面多喝湯撐個一兩年沒問題,你們這幫南方人,帶了多少大米來?能撐多久?

    桓溫顯然撐不了多久,糧草不濟,只好退兵。但是,此次北伐畢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有業績不表揚也不行,晉穆帝封桓溫為征討大都督。

    回家準備準備接著來。356年6月,桓溫率軍第二次北伐。

    大軍再次從江陵(荊州)出發,8月渡過伊水,在伊水北岸與羌族首領姚襄軍進行了兩次大戰。晉軍勇猛無前,大敗羌軍,居然光復了軍事重鎮洛陽。

    洛陽,唯一一座被稱為神都的城市,全中國的戰略cbd之一,在中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和象征意義不言而喻。洛陽光復,令桓溫激動萬分,在洛陽著力修復了西晉歷代皇帝的陵墓,建議東晉遷都于此。

    桓溫的這個建議,也被軟骨病史學家們作為桓溫野心家的罪證之一。其實,桓溫的這個建議,應該是源于中國古代一個最簡單的戰略思想。

    天子戍邊。東晉如果能將洛陽作為首都,洛陽就成了北伐的橋頭堡。

    然而,只求茍安東南的東晉小朝廷,怎敢冒一丁點兒的風險?桓溫的建議被中央一口回絕,只得退兵南歸。不到三年的功夫,中原地區被慕容鮮卑的前燕占領。

    二次北伐成果盡失,卻不影響桓溫威震寰宇。363年,桓溫被任命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367年,又兼揚州刺史,別忘了他之前就是荊州刺史,這下,他實際掌控了東晉長江領域的所有軍隊。

    368年,東晉加大司馬桓溫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至此,桓溫一躍成為東晉名副其實的最強實力派,此時,他56歲,與開國大典時的毛爺爺同齡。

    野風擋不住。369年5月,57歲的桓溫雄心不改,又自任徐州、兗州刺史,率水陸軍5萬,從今安徽當涂縣出發,開始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前,中原的形勢對東晉來講很不樂觀。先是東晉的北方重鎮許昌被前燕占領,    363年至365年,淮陽一帶也失守,軍事重鎮洛陽成了孤城。

    前文已講過,此時守洛陽的,是為洗刷家族恥辱、為子孫入編掃清障礙而主動要求到前線的沈勁。沈勁麾下僅500士兵,顯然不是慕容恪、慕容垂所部鮮卑虎狼之師的對手。365年,洛陽陷落,沈勁死節。慕容恪乘勝連克魯郡、高平、宛城等地,兵鋒直指漢水以北,軍勢強勁。

    369年6月,桓溫率大軍坐船到達金鄉(今屬山東)時,突然遭遇大旱,河道水淺,大軍水運開始變的費勁。

    桓溫之所以率軍沿水路進軍,原因有三:一是省腳力,士兵不易疲勞,二是后勤供應特別是運糧方便,三是慕容鮮卑的前燕水軍力量弱,幾乎可忽略不計。

    然而,河道里要是沒有了水,可就成死道了。桓溫召集部將幕僚,在中軍大帳召開軍事會議,研討對策。

    桓溫的意見是:命部將冠軍將軍毛虎生,從巨野澤(當時在山東境內的一個大湖泊,現已不存在)挖掘一運河,大約長達300里,將汶水(今大汶水)與清水(古濟水自巨野澤以下別名清水)連接,引黃河水入清、汶,充盈河道。

    謀士郗超(王羲之夫人的侄子)則認為:汶水-清水-黃河這條通道水量小,運輸困難,若依此道北上,而燕軍堅守不戰,學習上次北伐時前秦國主苻健再搞一次堅壁清野,我們的后勤供應就跟不上了。若不能速戰速決,一旦拖到秋冬,不僅水量更少,而且北方天氣寒冷,士兵們冬衣不足,那時就更麻煩了。

    只會分析困難,提不出解決困難建議的,不是好謀士。郗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1、干脆放棄水道,沿陸路輕裝疾進,避開要塞,直撲前燕都城鄴城,攻其不備,這樣可將他們一舉打回遼西老家去。就算燕軍固守鄴城,也來不及堅壁清野,鄴城外的莊稼可供應我軍作軍糧。

    2、若覺得這樣過于冒險,則可就在此地安營扎寨,用一年功夫屯積糧草,等明年夏天再進攻。

    郗超的兩條建議很有道理,桓溫卻一條也沒采納,確切的說,是他不敢采納。

    從桓溫的性格上來看,不采納第一條建議情有可原。

    幼時受過苦、挨過餓的人,成年后往往做事保守,不敢輕易冒險,骨子里有一種膽怯和恐慌,生怕冒險失敗而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沒辦法,窮怕了。

    幼時連救母親命的羊肉都買不起而把親弟弟典當出去的桓溫,就是這樣,其性格前文也有所述—是不見鬼子不掛弦的主兒,打牌時手里不拿兩個王一個炸是絕對不當地主的。第一條建議太過冒險,萬一打敗了回都回不來,桓溫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的。

    第二條建議看起來不錯,就地安營扎寨,后勤物資可源源不斷運來囤積,相當于把大本營北移,更接近于戰場而已。桓溫為何不采納?

    他有所顧忌,顧忌什么?

    桓溫所顧忌的,作為其對手的前燕都看破了。前燕大臣申胤,直言不諱:桓溫北伐擊燕,是東晉眾臣所不愿看到的。東晉怕桓溫的勢力在戰時進一步增強,眾大臣們一定會在暗中百般阻撓破壞。

    若干年年后的南宋,入侵者完顏宗弼(金兀術)被武圣岳飛揍的想逃回北方時,一個漢奸書生的一番話令他打消了逃跑的念頭:自古以來,若朝中有人弄權作梗,大將是無法在外建功的。岳飛已自身難保,四太子何苦要退兵?

    史籍資料沒有留下這個漢奸書生的名字,每個讀史人讀到此處時,都會痛罵這個漢奸出賣國家情報。然而,仔細品味一下,這哪是什么情報,這不就是歷代中原王朝用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訓鑄就的眾所周知的事實嗎?

    自己遠離朝廷和荊州大本營,朝中反對派會乘機整事兒,時間拖的越久越麻煩。桓溫顧忌后方日久生變,就得速速開挖河道,速戰速決。

    369年7月,桓溫攻克湖陸(今山東魚臺縣東南),生擒前燕守將慕容忠。前燕國主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厲率2萬兵馬迎擊,兩軍在黃墟(今河南蘭考縣東南)遭遇,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此場戰斗的結果是,前燕2萬鐵騎全軍覆沒,直殺的慕容厲肝膽俱裂,最后單騎逃走。

    隨即,前燕高平太守徐翻向桓溫投降,晉軍乘勝追擊,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鄭縣東北)擊敗燕軍。

    這次戰斗中,桓溫軍的兩名前鋒猛將表現的尤為出色--鄧遐、朱序。朱序,名字是否似曾相識?對,國內無論哪一版的中小學歷史教材,都曾提到過他,因為,他后來深深的影響了中國南北歷史的進程,后敘。

    晉軍勢盛,燕主慕容暐有些心驚,任命其兄樂安王慕容臧接替慕容厲,率各路軍馬阻截。

    慕容厲擋不住桓溫,慕容臧也不是個,晉軍勢如破竹。慕容臧被打急了,竟然病急亂投醫,派人前往氐族人的前秦處求救,想搞次孫劉聯合抗曹。

    369年7月,桓溫大軍浩浩蕩蕩進駐武陽,前燕故兗州剌史孫元起兵響應晉軍,桓溫乘勝進抵枋頭。

    枋頭,今河南省浚縣東南淇門渡,距離燕國都城鄴城,已經不過百里地。

    百里地,即使步行,開微信運動計步器,也不過六七萬步,四五個時辰妥妥能趕到。鄴城內,燕主慕容暐和主政的太傅慕容評惶恐不已,怎么辦?二人一商量,要不,咱們回遼西龍城?

    這是不惜將中原拱手讓出,回老家放羊?亡國的烏云籠罩著曾經以強盛武力雄踞中原的鮮卑帝國。自慕容恪后,前燕已很少出現有擎天一柱般的政治強人。好在,慕容恪雖然不在了,他當年泣血推薦的人,還在。

    慕容垂。

    前文已述,吳王慕容垂在前燕是不受高層待見的。受排擠,就只能韜光養晦、明哲保身。然而,前燕畢竟是鮮卑慕容家數代心血的結晶,作為慕容家的子孫,怎能忍心看著家業被這幫不成器的親戚們敗光?

    慕容垂不得不自己站了出來。他對侄子慕容暐說:讓我來吧。

    五叔慕容垂非池中之物,慕容暐是知道的,盡量使其遠離部隊是最好的選擇。可此次是面對的是亡國危機,還能怎么辦呢?五叔,你去吧,可……

    慕容垂顧不上體會慕容暐的感受,匆匆接替慕容臧,任南討大都督,拼湊了5萬人馬抵擋桓溫。

    慕容暐對這5萬人馬沒有信心,又派人再次到氐族的前秦處,請求聯合抗晉。這次他開出了一個超級大價碼:

    只要前秦出兵,前燕就將包括洛陽在內的虎牢關以西的土地全部割讓給前秦。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德县| 南汇区| 连云港市| 和林格尔县| 襄汾县| 通榆县| 项城市| 肇源县| 辽源市| 翁牛特旗| 松江区| 丁青县| 平潭县| 五原县| 石门县| 内江市| 昂仁县| 红桥区| 渝北区| 留坝县| 临洮县| 牟定县| 普定县| 富平县| 五寨县| 夏邑县| 五峰| 杨浦区| 新安县| 凤山县| 安徽省| 昌都县| 神木县| 红河县| 耒阳市| 新余市| 长丰县| 马公市| 巴塘县| 辽源市| 民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