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穎原郡地處北江府腹地,為北江府九大平原富郡之一,也是連接北上樞紐寧口縣與雁北關(guān)之間的必經(jīng)之地。
北江府五大氏族之一的崔氏,就坐落于穎原郡地界。
穎原崔氏是千年世族,族眾三十余萬,遍布穎原郡各地,且除大溱一朝外,家族中名將高官,歷代皆有,層出不窮,曾為天下十三大望族之一,煊赫無邊的高門顯貴。
只是其早年本分屬寧國,隨后也一直只為寧王附屬,即便大溱國祚已數(shù)百年過去,也并未再真正涉入大溱朝局。
于整座天下而言,曾經(jīng)的十三大望族之一的穎原崔氏,早已沒落,不復(fù)往昔崢嶸。
但在北江府,穎原崔氏卻仍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對京中,及府、郡衙門上層,高官要職等,穎原崔氏而今確無插足,但大半個北江府內(nèi),各郡縣多少都是有些崔氏子弟,或是門下學(xué)生,在下層官職中,牢牢占據(jù)了一隅之地。
單看起來可能并不起眼,但這些人所能掌握和了解到的消息,以及他們所能發(fā)揮出來的能量,真要都匯攏一處,也是極為龐大和高效的。
而且他們在上層只是并無實權(quán)、實職在手,一門之中還是有一公二候七子的爵位承襲至今,未曾斷絕的。
雖然這個公爵,并非國公,只是個縣公,卻也是從二品品秩,且也曾親獲大溱太祖御賜世襲罔替之權(quán)。
相比當(dāng)初確實屬于沒落了,但卻并非是真的倒了架子。
而秦煜的祖母,現(xiàn)今武陽侯的母親,便是穎原崔氏出身,且是而今穎原崔氏家主的親姑姑。
兩家本就同為寧王府臣數(shù)百年,交情本就不淺,再加之偶有聯(lián)姻,常為姻親,關(guān)系也是更加緊密親近。
此番離了雁北關(guān)后,秦煜便是請師娘將他帶來了崔氏族地,想借居一段時日。
一來是自身傷勢,屬實經(jīng)不起長途車馬勞頓,需要修養(yǎng)一下,二來也是有求于穎原崔氏,想借助崔氏的力量,來找到那支越城掠境的律軍精騎的行蹤。
自他們離開雁北關(guān)已經(jīng)二十多天,可除卻開始幾日,那數(shù)千律軍精騎的行蹤便是消失了個干凈。
沒有襲城,沒有搶糧,沒有掠民,整個邊關(guān)之后,與以往兩軍交戰(zhàn)時相比,詭異的平靜安寧。
事兒雖然是好事,總歸讓百姓們有了更充足的時間去收割糧食,也不耽誤日常生活,不必太過提心吊膽,也少了很多家破人亡的慘狀發(fā)生。
但這支消失的精騎,卻也更加讓人如鯁在喉。
畢竟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敵暗我明,不知敵人一支精銳強軍的去處,總歸是讓人夜不成寐。
只是可惜,即便顏夏已經(jīng)是通過清霄閣糾結(jié)了不少北方大大小小的暗道勢力,撒網(wǎng)尋找,卻也仍舊是并無所獲。
“璟明啊,你所言之事,伯父定會命人探查仔細,你且耐心等等?!?
穎原崔氏族地所在,在穎原郡城外南七十里,傍著一座綿延的小山而建,山外左右良田無數(shù),臨山處的莊園,更是比之尋常縣城不差,只是沒有城墻筑起。
那一片片連綿錯落的房屋住宅,和亭臺樓閣,遠望過去,不僅不顯雜亂,反而大有相得益彰之感,盡顯田園風(fēng)雅。
正中一條大路從官道分出,一路牌坊層層,極盡恢宏。
就只是而今的秦煜,蒼白的臉上,又多了不少的尷尬之色,被穎原崔氏家主崔濟安,給堵在了第一個牌坊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