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趙武問:“要等多久?” 后子答:“國君無道,但我國莊稼卻獲得大豐收,這是上天在保佑他啊。看情形,他應該還能活五年。” 趙武嘆息:“哎,早上的事情和晚上沒關系(朝不及夕),誰能去等上五年啊。” 后子回后告訴別人:“趙武要死了。作為人民的主宰,卻得過且過地混日子,他還能活多久呢?” 原本的時空中,秦后子的預言應驗了:趙武死于這年冬天。 但現在的時空中,趙武在入城后馬上招來了叔向在、張趯、祈午,他的詢問表示,當初他答復秦后子的評論,純粹是在敷衍對方: “秦后子說秦國國君還能活五年——按規矩,對方國君去世了,如果我們還要攻擊對方,那是非常不禮貌的(乘喪伐國,不祥)。況且,既然對方國君去世了,即使勝利也沒人跟我們簽協議,每人敢同意向我們交納征稅,那么我們發動戰爭的目的就無法達到。 所以,我們必須在五年之內,在秦君活著的時候,解決秦國——咱們晉人向來小心眼,誰招惹了我們晉國,入侵我們,屠殺我們的庶民,誰來承擔我們的報復,我不打算把這一后果讓秦君的孩子承擔,對此,諸位有什么好辦法?” 叔向一邊思考,一邊慢悠悠的回答:“秦國與我晉國消息不通許多年了,雖然秦后子的到來,以及追隨秦后子而來的那些秦國大夫,讓我們開始清楚的了解秦國的動態,但我認為,即使我們先花一年去了解秦國,依舊不足。請執政給我一年時間,而后第二年整軍備武,第三年年頭,我們才可以出兵西進,或許能夠報復秦國的兩次入侵吧。” “為什么是第三年?”趙武問。 叔向回答:“元帥出戰兩年,國內的情況已經陌生了,你回國后,第一年我們需要消化楚國的勝利果實,并接著與楚國結盟,等與楚國完成盟誓,大約也到了第三年……” 在春秋時代,修建一座盟誓臺是需要三年的時間,所以春秋時代的盟誓過程,前后都要歷時三年。 趙武搖搖頭,剛要表示反對,叔向馬上接著說:“我知道元帥的想法,如今我們采用了很多新工具與器械,修建一座盟誓臺也許用不了三年,但我們國內的情況也不是很好。 經過連年大戰,國內的士兵已經很疲憊了,總得給他們一個休整時間吧。再說,我們北方也不穩,先是中山國復國事件,另外,侯晉在黃河入海口,也與當地的代國發生了沖突——我們首先必須盡快安定北方。所以在第二年里,我們應當先出兵北方,打服代國,再扼殺中山國復國的希望……算一算,與楚國完成盟誓的第三年,剛好來得及向西攻擊。 當然,這一切,還是按諸事順利來測算的,如果在這當中發生一點意外,恐怕第三年里,我們依然無法攻擊西秦。” 代國就是河北平原,在春秋時代,代國河叉密布,是一片肥沃的沖積平原,兼沼澤地,物種豐富,植被茂密。 在管仲時代,代國也曾被管仲的經濟大棒狠狠的教訓過,當時代國國力強,頻繁騷擾齊國,管仲打聽到代國狐貍多,因此鼓勵齊桓公穿狐裘——中國貴族喜歡狐裘的風俗,就是從管仲開始的。 當然,管仲的經濟策略到最后與收拾楚國的鹿皮策略基本相同,代國的騎士們在重金誘惑下,都不打仗了,也無心掠奪了,更無心畜牧與種植,等代國狐貍快滅亡了,管仲突然宣布齊國禁止穿狐裘,同時抬高糧價與紡織品的價格,結果代國國家財政破產,在此情況下,代國國王只好投靠齊國——從那以后,代國再也不是中原各國的威脅。 真實的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名將李牧滅了代國,并把代國變成了趙國的大糧倉,依靠代國出產的糧食,趙國保持了二十萬騎兵的數目,使得秦國久攻難下…… 趙武側身,詢問:“兵法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晉國現在儲存的糧草有多少?” 叔向輕輕一笑,回答:“雖然天下大旱,但元帥南征以后,從南方帶回來十萬俘虜——確切的數目是十四萬七千余人。有了這些人力,元帥以前規劃在紙上的農田水利設施,我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用俘虜加上原有的勞力,已經基本建設完成。 呵呵,如今在國內,稍稍大一點的家族,其農田兩側都分布著明溝暗渠,地勢高的地方,水車像叢林一般茂密。這項工程,收益的不僅是農田,借助這場戰爭,我們國中的青壯都出戰在外,他們的糧食全靠列國支援,反而令國內減輕了負擔,國內因此節省下來的糧食,讓我們得以度過災荒。 目前,齊國、鄭國、宋國、衛國、魯國,國內常常有餓死人的現象,但我晉國南征北戰,從南方源源不斷地運回來戰利品,國內幾乎沒發生餓死人的現象,但……這僅僅是維持而已,秦國處于西部,我們想靠列國的糧食負擔西征,光運輸一項,恐怕就說不過去說到。而我們自己的糧食儲備……我看發動一場戰爭遠遠不夠,我們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來籌備戰爭物資,這才能夠向西方攻擊。” 叔向大驚失色,他長聲而起,拱手準備勸諫,趙武擺手:“不要說了——我知道你想說什么,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擴軍。軍餉不夠,可以先欠著,反正我們即將從楚國獲得大量的貢賦,而且一旦發動戰爭,還能從秦國獲得巨額的預期收入。你剛才不是反復說,‘幸虧我們從楚國獲得大量的戰利品’么,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完全可以從對外戰爭中,獲得足夠的收入……”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