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單慮更加疑惑了:“照這么說,我趙氏豈不正缺人手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送出一千名戰俘來,等魯國人知道這個情況,不知道該怎樣體會我們這份情意……” 這兩人聊得火熱,趙武低頭看著車上堆滿的竹簡石頭犯愁。春秋時的道路狀況并不好,沉重的竹簡石頭壓得兵車行走艱難,大大拖累了趙武的速度,趙武正琢磨,是否要拋下這些書籍寶玉輕裝前進的時候,一樁突發事件使他終于下了決心。 一名武士領著一位氣喘吁吁的趙氏私兵趕來報告,那私兵拱手匯報:“家主,我從甲氏趕來,路上跑了十七天……在我動身前,甲氏有三個狄氏部落趕來投靠,武清匯報給齊策,但他也不敢決定,派我快馬趕來魯國,請主上給予指示。” 趙武大喜,他滿口答應:“送上門來的好事豈能推辭,齊策糊涂了,這種事還請示什么?” 師修趕緊解釋:“主上,收納狄人,這是國君的權限。如今國君正在潞氏筑城拓荒,這些狄人不去潞氏投靠國君,反而穿越了潞氏與甲氏北部向我們投靠,主上若是隨意答應了,恐怕國君會不高興。” 趙武猶豫的問:“難道我要跟國君見面分一半?” 師修搖頭:“這又不是賊贓,豈有見面分一半的道理,應該全部獻給國君,而后聽任國君處置。” 稍停,師修解釋:“我趙氏與狄人向來親善,昔日先君趙孟子出于狄氏(指趙盾是狄女生的,并在狄國成長到成年時代),故此,歷代家主當政的時候,都有一些在本國活不下去的狄人部落來投靠趙氏。主上今年大肆清剿甲氏,狄胡退入赤狄后,想必把趙氏重新崛起的消息帶入了狄氏,這些狄人因而趕來投靠。 按照慣例,趙氏接到狄人的投靠后,都會將這些狄人轉而獻給國君,國君從其中挑選部分勇士(有力者)充當武宮守衛,而后將剩下的狄人賜還給趙氏……這次我們也應該這么做。” 趙武猶豫不定:“既然這是規矩,那就照規矩行事,只是國君會挑選多少人……對了,狄人來了多少?” 報信的那名武士回答:“來的三個都是小部落,總共大約三百余戶,有五百匹戰馬,牛羊沒有計數,策老(齊策)推測,這是靠近潞氏邊界的小部落,因為聽到信息早,所以動身快,但恐怕隨后會不斷有狄氏部落過來投靠——這個冬天很冷啊。” 師修附和:“這個冬天是很冷,戰爭已經打了三年,我國的青壯都已經輪番上陣,田地荒蕪,只能靠狩獵度日,我早已經聽說,現在除了趙氏之外,其他的家族已經很難在山林中獵捕到野物了。這幾年,連續兩個冬天都下了很厚的雪,野獸們產崽困難,加上現在人們圍捕過度,所以才會有這現象。 我晉國如此,相鄰的戎人、狄人會更加難過。其中,狄人還好一點,他們多少會一點耕作技術,冬天有儲備的糧食,而戎人完全以放牧為生,一旦冬天雪大了,凍死大多數牲畜,他們會更加難過。我估計,霍城北面應該已有戎人投靠了。齊策想必是預料到這種情況,才會緊急請主上回國。” 趙武一指滿車的書籍,吩咐:“那就留下一百個人,把這些書籍都留下來,留單慮在后面慢慢走,我們輕裝前進……可惜,我本打算順路去衛國,享受一下孫林父的招待,可惜了。” 師修繼續夸獎趙武:“主上輕車而來(魯國),席子還沒有坐暖吶,完成了外交使命就匆匆趕回,連順路探訪友人都沒工夫,這種態度傳回國內,國君一定很滿意,況且我們這趟出使已經收獲滿車,主上還有什么抱怨的呢。” 師修所說的“收獲滿車”,不是說趙武拉了一車書籍回去,而是說趙武拉了滿車的贊譽回國。在此后的路途上,師修還不斷的贊揚趙武表現的很低調,絲毫沒有得意洋洋的神態,渾不知,被打消了旅游企圖的趙武此刻正郁悶的想要大聲吼叫…… 輕騎前進的趙武繞過了衛國的國都,沿著自己修的商路度過黃河,從潞氏進入晉國國境,一路走他一路看到國君正在仿造他墾荒的模式,把潞氏的拓荒行動弄的如火如荼,整個潞氏變成了一個繁忙的大工地,雖然是寒冷的冬季,大路上各家族調撥人手,運送物資的車輛絡繹不絕,行走的人渾身都熱氣騰騰。 趙氏在甲氏開發的第一座城名叫“長治”。此刻他穿過群山之中的軍事堡壘“壺關”,進入長治后,各種消息也暢通無阻的送達了長治,把守長治的武清匯報:“主上,截止十天前,共計有七支狄人部落,五支戎人部落趕來投靠,因為家主不在,齊策將這些人都暫時安置在長治西側的小衛城。主上回去時,剛好順路探訪。那里戒備森嚴,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趙武只對數字感興趣,他問:“他們總共來了多少戶?” 武清回答:“下臣這里不清楚具體的數字,但聽人說,小城里已經住進了三千戶,不過這些小部落遭受了雪災,每戶人丁單薄,且基本上,每家都沒有老人。” 游牧的氏族部落一旦遭遇大災害,因為食物不夠,家中的老人常常主動出走,這個出走基本上就是獨自一人走到荒原上餓死、凍死,而后省下自己那份口糧留給家中的孩子。 如果老人出走后,糧食依然不夠,小部落會主動尋求強有力的大部落投靠,以尋求庇護。當然,這種庇護也不是毫無代價的,他們等于把自己賣身為奴,并入大部落中。而大多數游牧族部落便是這樣不斷的融合。但如果遭遇部落戰爭,戰敗的部落又會重新分散開,各自發展。 這種分分合合,成了草原常有的生存狀態。 大多數戎人的部落,其家族成員的組成,常常是兄弟兩人帶一個孩子及一名家庭主婦。人丁少的家族則是父與子與家庭主婦的組合。遭受雪災之后,一般草原部族的家庭成員不會超過四個人。 現在,長治的衛城里住進了三千戶,則意味著總共約一萬兩千人投靠了趙武。 這些游牧部落投靠趙武,其中,霍城之北的戎人,倒不是因為趙武“仁慈的名聲在草原上傳揚”而賣身投靠,趙武在草原上的名聲恰恰相反。只是因為趙氏的領地最靠近北方邊界,使得他們沒有選擇比較的機會,無可奈何地投靠了趙武。 而甲氏之北的狄人,則是穿越了國君的控制地盤,特地來投靠趙氏,就是因為趙武與狄人有血緣關系。 這兩者同為游牧部落,卻需要區別對待。如何顯示出差異,趙武不清楚。他猶豫了一下,望向師修,希望尋找一點建議。 師修不敢表態,接受新附庸、如何安置他們屬于領主權力,恪守禮儀的師修,在這方面不能亂出主意,他低頭沉默不語。趙武等了半天,等不到主意的他決定跳過這些問題,他轉向武清武連,問:“我們筑城的石料準備妥當了嗎?” 說到這問題,武清馬上回答:“家主,恐怕我們明年的筑城計劃要推遲了,國君也要在潞氏筑造新城,所以從我們這里調走了一批石料,還要走了一批糧食。現在,我們的物資已經不夠同時修筑三座新城……前幾天師偃來過,要求我們從附近山上多多采集石頭,但現在大地冰封,積雪覆蓋,我們根本沒辦法派人入山。” 趙武趕緊問:“國君調走石料——他付款了嗎?” 武清笑著搖搖頭:“君上沒有錢,他倒是給了一張欠條。” 啥,春秋時代也流行打白條,不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