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前來迎接趙武的那位魯國人一直默默聽著趙武與家臣們談論,聽到這兒,他插嘴:“趙軍佐若是有意編錄這樣一份詩經,倒是有利于后世的大事,我魯國是禮儀之邦,存有不少各國詩歌,武子有心,我秦堇父愿意將家族藏書獻上,以便幫助趙軍佐完成這項創舉。” 趙武扭頭看著師修,此時,明白了趙武心中家臣排位的單慮閉上了嘴,盯著師修。師修想了一下,回答:“編錄各國詩經,這恐怕是一件大事,光是收錄各國典籍,怕也需要百余年的工夫,有魯國人愿意襄助,這事已經成功了一半。” 春秋人還沒有版權意思,但趙武有,他馬上回答:“魯國不愧是君子之國,這樣的事也愿意無私援助,老師(師修),這本書編錄成功以后,你一定寫一份前言,記述魯國人的慷慨。” 趙武這么一說,陪伴的魯國人一起夸獎:“武子真是賢人,受人恩惠不肯隱瞞,這樣的人我們怎能不贊助呢,請武子放心,我們回去一定稟告自己的家主,當竭盡所能,促成這件事。” 趙武恭敬地拱手,問:“你剛才說自己名叫秦堇父?” 秦堇父微微一笑,回答:“其實我是魯國大臣孟氏的家臣,這次暫時被借到季文子那里,專門負責接待新軍佐。” 眾人邊說話邊走,這時,魯國另一位迎接使者出現在前方——這種逐次迎候在路邊的接引使者稱之為“相”,客人享受的禮儀規格越高,主人派出的“相”越密集。 御戎潘黨已經停下了馬車。按規矩,趙武要感謝對方的迎接,并邀請對方同行。所以秦堇父回答完趙武的問題,馬上向趙武介紹:“這位是魯國猛士、郰邑大夫梁紇。” 梁紇拱手說:“武子謙和啊,當初三郤出使魯國的時候,趾高氣昂的穿行魯國,武子做事卻如此低調……你剛才的話我聽到了,我家雖然藏書不多,但也愿意貢獻出來,幫助武子編錄這本詩經。” 其實,趙武與郰邑大夫梁紇并不知道,真實的歷史上,編錄《詩經》這件事正是梁紇兒子做的,他兒子收集各國詩詞,將其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使得中國早期詩歌文化得以保存下來…… 梁紇后來又得了一塊封地——孔,所以他的兒子名叫“孔丘”,也就是我們后來說的“至圣先師孔圣人”。而最先迎接趙武的那位魯國官員、孟獻子家臣秦堇父,他兒子后來也成了孔丘的七十二門徒之一。 趙武下車,恭請對方同行。 趙武既然在路途上表了態,其后魯國人果然沒有追究趙武在禮儀上的錯誤。“路迎”過后是“郊迎”,魯國執政季文子在國都郊外迎上趙武,而后恭敬地領趙武入宮城…… 在盛大的禮儀上,趙武先是謝過魯國去年出兵贊助晉國的行為,而后為明年的軍事行動乞師——趙武席間吟誦的詩是《摽有梅》。這首詩出自《詩經.召南》,講男女“及時”婚嫁。趙武以此詩委婉請求魯國要及時出兵。 魯國執政季文子執酒爵,答禮:“霸主召喚,誰敢不及時呢?如果以草木比喻的話,寡君(魯襄公)對于君(晉悼公)而言,君(晉悼公)如同草木,寡君就是草木的香氣。我們是依存霸主國而存在的,當然要高高興興地遵命,怎么會耽擱啊!” 魯襄公站起身來持酒爵祝禱,期待趙武能再創祖先光輝,趙武馬上吟誦《角弓》答謝——這首詩出自《詩經.小雅》,是周王賜給晉國的詩,意在勉勵晉國保持文公霸業。 趙武吟詩過后,恭敬回答:“當年在城濮之戰后,我的祖先就追隨先君文公,作為趙氏子孫,我趙武是先君大臣的后代,豈敢不接受(魯國)君上您的命令,再創晉國霸業呢?” 平心而論,趙武這次出訪魯國,表現并不出色,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更像一個木偶一般,舉止處處受到家臣們的操控。許多時候,還需要家臣們的提醒他才能做出符合禮儀的舉止來,但魯國上下對趙武謙和的態度產生了極大的好感,他們在記述這段歷史時,忽略了趙武身邊家臣的頻頻提示,而稱贊趙武“有禮”。 退出了魯國國君的殿堂,季文子特地在公孫嬰齊家中招待趙武——之所以選擇公孫嬰齊家,是因為公孫嬰齊是魯郤姬的外兄(同父異母哥哥)。而在春秋時代,一個陌生的男人肯庇護一個女子是不可思議的,魯國人都認為魯郤姬一定與趙武存在說不清的曖昧關系……當然,連晉國人也這么認為。 所以季文子選擇在公孫嬰齊家招待趙武,這一行為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拉關系、湊近乎。 席上,鐘鼎之聲齊鳴,絲竹響徹,魯國大臣頻頻敬酒——他們喝的既有趙氏生產的果酒,也有魯國本地釀造的糧食酒。 趙武來到春秋沒聽過幾場音樂,看到全套的春秋樂器在他面前展示,他忍不住十指大動,季文子見狀,湊趣說:“聽說武子擅長彈琴,不如也在席上演奏一曲。” 季文子這么一說,魯國的大臣心領神會的笑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