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雙方還在談判中,但談判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這一仗必須打! 不然,不足以彰顯他天可汗的威嚴。 其二,兒子坑了長孫無忌一百二十萬貫,他得來了一百一十萬貫,這次大軍出征的錢是夠了。 不過,李世民一直在警惕,生怕這個兒子殺個回馬槍,跑到皇宮鬧事情。 或者又去給太上皇告狀,這樣的話,他很難做。 不過,兒子倒是識相,竟然沒有前去尋他的麻煩。 不過為了兒子的安全,他還是派遣了暗衛統領李恕暗中保護,他不想再一次看到兒子被那股神秘力量給盯上了。 同時他也在尋找機會,一旦那股神秘的力量再次出現,他必將傾盡全力剿滅之。 他心情不錯,批閱奏章的速度就快,而且對群臣上書的奏章,批注也寫的很好,很親切。 比如,蜀地刺史秦克儒在奏折中寫道:“陛下,近來龍體可安康否,蜀地今年春種已完成,預測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臣斗膽請求,讓蜀地引進桑樹,種桑養蠶,以增加農戶的收入……” 因為自從武德九年至貞觀三年,外有突厥入侵,內有災害不斷,唯有蜀地連年豐收,為國家穩定做出了不少貢獻。 經過朝中三省研討,最后他下令,整個蜀中,只能種植糧食,不得種桑養蠶,以保證關中和山東糧食的供應。 如今外敵已除,自從貞觀三年開始,即便是關中和山東,也是連年豐收,百姓的日子也慢慢好起來了。 于是他批閱:“愛卿所奏,正合朕意,朕興之,允愛卿決斷。” 以前他可不寫這么多字,最多就四個字:朕知道了。 接著又翻開一份奏章,是魏徵上的折子,于是他將折子直接扔進了垃圾桶。 這廝寫的東西,能把人活活氣死升天。 但又想起了他對群臣所說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就是他人生的一面鏡子,看看也無妨,大不了少吃一頓飯,節約一點糧食。 于是他又撿起了奏折,翻開后忍耐地性子看完。 奏折里自然不是什么好話,甚至開始噴他教子無法,何以治天下? 但他總覺得,兒子似乎做得沒錯,兒子是借錢又不是去搶錢,而且聽魏徵的說法,還是勛貴們自己送上門的。 “這個魏徵,恪兒又沒去坑你,你打什么先鋒?” 不過,這次李恪到底坑了多少錢,魏徵卻是只字不提。 于是他心中跟撓癢癢似的。 “王德,李恕為何還沒有前來稟報恪兒的消息?” 王德躬身道:“李統領一直跟在殿下身邊保護殿下,估摸著殿下安全了,就抽空回來稟報殿下的情況。” 說曹操曹操就到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