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主食是指供應城鄉居民一日三餐消費,滿足人體基本能量和營養攝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其質量數量以及供應,涉及億萬家庭。主食的腳步從來都不是孤立孤獨的,主食的變遷始終伴隨著人的腳步、社會文明的進步,一部食物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和興衰史的縮影。 說主食不得不說宋朝(960——1279年),宋朝農業產量激增,商業急速發展,地區間貿易擴大,飲食和飲食文化成為宋朝中國城市生活的根本特征。 散文家戴永夏說,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一個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的王朝。與此相適應,宋代的飲食業也比較發達。它前承歷代飲食的傳統精華,后啟中華美食的廣闊園地,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和經驗。尤其在充分發展的市肆飲食帶動下,人們的日常飲食也空前豐富多樣。 戴永夏先生考證,宋代人的日常飲食,主要由主食和副食組成。就主食而言,北方人主要以麥、粟(小米)為主,南方人主要以稻為主。這三種糧食,撐起了人們延續生命、物質享受的半邊天。 進入2017年,陜西考古人員近日對西安西周鎬京遺址進行了發掘,在一個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這是繼陜西寶雞周原先周遺址發現小麥以來,考古人員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區發現了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依舊保存完好。 小麥原產于西亞或阿富汗,以前在新疆和甘肅等地的史前遺址中曾經發現過少量碳化遺跡,但在灃鎬遺址中發現大量顆粒狀小麥還是第一次,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這個發現對“我國北方小麥開始廣泛種植是在漢代”的傳統觀點提出挑戰。 據《中國國家地理》刊載,小米、黃米,在中國北方作為主要農作物長達8000年,而水稻,在南方則種植了近萬年。小麥在大約4500——4000年傳入中國,在甘肅、山東都有距今4000年的炭化小麥種子出土。 小麥進入中國后并沒有馬上被人垂青,因為小米黃米也好、大米也好,傳統都是去殼后直接蒸煮,稱為粒食,麥粒蒸煮后口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直到秦漢石磨的出現,人們才體會到面食的美味,于是麥作農業在漢代得以普及和推廣,在之后短短幾百年的時間內,外來的小麥替代了小米和黃米。 小米煮飯分貧富。宋代人食用小米,主要是用它來煮飯。由于人們貧富不均,飯也有黏有稠。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曾借住寺中,刻苦攻讀,“劃饘而食”。 這“劃饘而食”就是把煮好后冷凝了的小米粥切成幾塊,餓了就取一塊來吃。家境殷實的人家,則多吃小米干飯或蒸飯。干飯是將米淘凈,放進鍋中,然后倒進一指深的清水,慢火燜煮。 干飯吃起來軟硬適度,又香又甜,再澆上鮮湯佳肴,真是難得的美食。蒸飯是先把淘好的米下到水中煮,等水開過一會兒,再用笊籬將米撈出,放進籠屜里蒸熟。這種蒸飯米粒松散,互不粘連,吃起來香甜爽口,比較耐饑。 麥面食品花樣多。小麥是宋代北方人的又一主食。由于它在種植、產量、抗災等方面都優于小米,所以小米的主食地位也逐漸被它取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