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譙周-《大明國師》
第(2/3)頁
簡單翻譯。
朱元璋剛死,朱允炆繼位后維新更化,贏得了天下人(江南士紳)的愛戴,你朱棣靠著北平一地,僅僅三護衛的兵馬,去對抗朝廷的大軍,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我們朝廷里謀臣如云猛將如雨,以順討逆,打你不是跟玩一樣?天下人(江南士紳)都說,你朱棣借口清君側誅殺齊泰黃子澄,其實不過是像漢朝七王之亂時吳王劉濞說的‘清君側誅晁錯’一樣,你想當皇帝的心路人皆知!你趕緊投降吧,朱允炆最多把你終身圈禁,這樣你爹在天之靈也能安息,如果繼續執迷不悟,等到朝廷大軍一到,你就連個普通人都當不成了! 朱棣難得地真情流露,直接啐了一聲。
“呸!”
“沒骨氣的東西,妖言惑眾,真英雄還怕敵人強?若是直接比一比紙面強弱,那古往今來,多少仗都是‘不可能贏’的?不知兵的酸腐文人,去他娘的?!?
道衍回憶起靖難時的艱苦歲月,一時竟也連連頷首。
而這邊,姜星火繼續說道。
“這其實不算是一篇文章,只是講了一個諷刺故事。”
“《仇國論》中,譙周舉了兩個虛構的國家‘因余’(意為剩下的,明示季漢)和‘肇建’(意為新建立的,明示曹魏)為例子,因余是小國,肇建是大國,兩國世為仇敵,因余國人高賢卿問伏愚子,身為小國在面對大國時該使用什么戰略,伏愚子舉周文王與句踐為例子,說明與民休養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勝利?!?
接下來,姜星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這個故事盡量精煉地翻譯了一下。
“但是高賢卿不同意,說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返回時,張良認為如果人民安定下來就不會再想變動,說服劉邦追擊項羽,最后取得了勝利,又怎么一定要用周文王的那套方法呢?現在肇建國內部有變動,我們趁機出兵攻擊其邊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煩而戰勝他呢?”
“伏愚子回答說,商朝與西周的時候,王綱堅固,社會安定,人民習慣于當時的統治階級,要是在那個時候,劉邦怎么可能杖劍鞭馬、奪取天下呢?反觀秦朝末年,天下土崩瓦解,王侯遞嬗,年年月月都改變統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強并爭,力量強的收獲便大,遲慢的便被吞并現在我們國家和肇建都已經立國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動蕩不安的時候,而有多國并立的形勢,所以可以用周文王無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劉邦那樣南征北討,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
“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箭,不要輕易出擊。所以智者不會因為一時小利就轉移目標,而是等到時機許可才一次出動,所以商湯、周武王能不戰而勝,如果他們一味窮兵黷武,不能審時度勢,則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如果用兵如神,穿越急流,翻越山谷,不用船只便能渡過孟津,就不是我愚子所能做到的事了?!?
聽完這個小故事,朱高煦接連搓手,做出了跟他爹一樣的反應。
“這他娘的不是在放酸屁?”
“要俺說,漢室江山不可復興,那是天意,季漢擋不住曹魏,輸在氣勢,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譙周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他慷慨陳詞的那一套說的是個什么玩意?”
李景隆贊同道:“天子尚且坐在龍椅上,他就迫不及待拋出異端之說來使人心渙散,誘使季漢不戰自潰最終投降,而后又不能保守臣節,自行降敵,他是處心積慮地唯恐國家不滅,用心實在是歹毒無比!”
姜星火聽完了兩人的義憤填膺,同樣認可。
“所以我才要說,一篇《仇國論》,‘勝’過兩篇《出師表》?!?
“而之所以《仇國論》能摧毀季漢百姓的信心,便在于,季漢是一個傳統的封建王朝,而非一個民族國家?!?
講到這里,李景隆回過味來。
原來姜郎舉這個例子,便是要反面說明,沒有‘民族國家’,便會出現季漢末期那樣民心瓦解的例子。
而反過來說,如果有了姜郎口中的‘民族國家’,面對外敵,民心便會更加凝聚? 那這么說來,‘民族國家’這個東西,恐怕是很受皇帝喜歡的。
畢竟,哪個皇帝都不想自己的國家到了末期,大臣們都爭先恐后地瓦解自己人的民心,為的就是投降敵國當敵國的臣子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如果真的‘民族國家’這么有效果,想來如《仇國論》這般蠱惑人心的東西,以后就會徹底失去效果了。
想到這里,李景隆愈發好奇。
畢竟,他知道了太多秘密,如今又要踏上前途未卜的出使日本之旅,再知道點秘密,也無所謂了。
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
姜星火只舉了個例子,便再也沒繞彎子了,他繼續說道。
“民族國家與傳統封建王朝的區別非常之大,而這種區別,最主要地就是體現在百姓的歸屬感、凝聚力上。”
“只有百姓知道了什么是民族國家,知道自己是誰,才會有歸屬感、凝聚力?!?
在李景隆的最后一課上。
李景隆盡職盡責地履行了他的捧哏角色。
“姜郎,什么是民族國家?”
姜星火慢慢地、用他們能跟得上的語速說道。
“民族國家與傳統的封建王朝不同,民族國家的成員,也就是百姓,效忠的對象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廟堂體制。這種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但最主要的是在廟堂體制內占據主導地位的主導民族?!?
朱高煦聽完后問道:“那姜先生的意思是,以后百姓就都不效忠皇帝了嗎?還是說,以后就不要番邦四夷這套東西了。”
“當然不是?!?
“只是加了個解釋的更清楚的說法罷了?!苯腔饐∪皇Γ忉尩溃骸胺饨ㄍ醭菑那厥蓟式y一六國以來延續千年的政體,這就是百姓都認同的,所以大明皇帝自然就是百姓效忠的最高對象,否則豈不是亂了?另一面,正如現在的蠻夷要稱大明天子為‘大皇帝’一樣,以前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的意思是一樣的。”
“就是說,大明的皇帝,首先是以漢民族為主導的這個國家的‘漢家天子’,其次才是在朝貢體系內宗主國大明的‘大皇帝’?!?
朱高煦恍然地點了點頭。
李景隆也明白了這個概念的具體內涵。
說白了,就是兩層意思。
第一層,大明皇帝還是大明皇帝,只不過大明代表的是以漢人為主導建立的封建王朝。
第二層,你爹還是你爹,對四夷來說,朝貢體系是不變的。
姜星火繼續說道。
“當然了,這并不是狹隘的理解為,漢人只認同漢人國家?!?
“而是說,正如孔子所講的那樣,要做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