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11章 農耕文明的真正成因-《大明國師》


    第(2/3)頁

    “其實影響大明的【風】主要只有兩種,一種是西北季風,一種是東南季風。”

    “而這兩種風也很好分別,因為它們出現的時間不同?!?

    “西北季風,出現在冬季,是從漠北吹向海洋,所以是西北走向。”

    “東南季風,出現在夏季,是從南面的海洋吹向陸地途徑大明東南?!?

    地圖上畫得很簡單,幾乎一眼就看懂了,但李景隆卻并不滿足,作為專業的托,他必須要把每個問題都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兩股季風,都是怎么來呢?”

    朱高煦奇怪地看了他一眼,風就是風,當然是吹來的啊,還能怎么來的?

    他顯然沒有理解李景隆的深意。

    這也是隔壁張天師正在屏住呼吸等待的答案。

    風,尤其是如此大規模、有規律、能影響整個華夏大地的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風水學,需要知道的肯定不止是表面上的那些歷史經驗,否則的話,依舊是“術”這個層次,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稱之為“道”。

    面對這個問題,姜星火罕見地沉思了片刻。

    要講,當然能照本宣科地講。

    但是以他們的認知水平,百分之九十九是聽不明白的。

    如果姜星火再把海陸四循環的四個壓力點一畫,估計他倆就直接蒙圈了。

    所以,要講明白,但是有些東西可以省略,最好用他們日常能理解的方式去講。

    而有些概念,譬如“冷高壓”,可以不是那么較真,嚴格意義上來講,高壓或者低壓是氣壓概念,不能跟寒冷或者炎熱綁在一起,會造成誤導并不是說冷的就是高壓,熱的就是低壓。

    但是姜星火決定先不講的那么教條、刻板,先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講出來,日后等補充的知識多了,他們自然也就明白了。

    所以姜星火認真地沉思后,捋了捋思路,開口說道。

    “為什么會形成風,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我們剛才在講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講過了。”

    朱高煦遲疑地問道:“姜先生是說,那、那個‘比熱容’?”

    “對。”

    “先說冬季的西北季風?!?

    姜星火指著文字地圖問道:“在我們正常的認知里,大明的田地已經極為廣袤、遼闊了,是不是?”

    朱高煦和李景隆點了點頭。

    這自然是沒什么問題,而且符合常人認知的。

    李景隆補充道:“而且不只是大明,大明的西面,還有近乎無窮的陸地,蒙古人曾經探索過,但即便蒙古人遠征了幾萬里,光是趕路都要花費數年,卻依舊沒有向西探索到世界的盡頭倒是向南的方向,唐朝的玄奘就有記載,天竺的最南部比我們的最南部要更向南,但是并不算極遠,天竺向南的陸地也是有盡頭的?!?

    姜星火的手指,在文字地圖的右側,畫了一個奇大無比的圈。

    “那如果我告訴你們,我們東側的大海茫茫無際,比我們已知的陸地都要寬廣,你們信嗎?”

    兩人剎那猶疑,對視一眼后,反而都同時點了點頭。

    “傳說中,東面的大海蒼茫無際,即便是徐福等準備充分的船隊,出海遠航依然無法探索到大海的盡頭,東面的大海,確實有可能比我們認知里的陸地還要大,否則一代代人出海,總該是有人看到盡頭的?!?

    兩人思維的開明程度比姜星火觀念里的古代人似乎要高一點,他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概念和事物,只要講的言之有理,他們能聽得懂就能接受。

    “信就好?!?

    姜星火點點頭,下了個定義道。

    “季風的本質,就是海洋和陸地因為比熱容不同,形成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導致的?!?

    姜星火首先打了個補丁防止抬杠:“我們先不糾結海洋和陸地誰更大的問題,因為你們很難觀測或感知到海洋的大小所以我們先做個不那么正確的假設,就假設海洋和陸地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這樣排除了干擾,更容易讓你們明白季風形成的原理記住,僅僅是為了讓你們方便理解,不代表海洋和陸地是真的大小相同?!?

    兩人表示理解,這樣就不用糾結推導過程受到陸地和海洋大小不等導致的差異了。

    “你們都知道,我們剛剛已經講過了,那就是水體的比熱容,要大于田地,也就是說,海洋的比熱容,總是大于陸地的,沒問題吧?”

    姜星火的推導過程顯得極為謹慎,他必須要一步一步來,用盡量簡潔、清晰的話語進行這個邏輯鏈的構建,防止過于復雜的概念把兩個學生繞暈了。

    “沒問題,水體的比熱容是很大,剛才朱煮沸不了的水,已經舉例了?!崩罹奥∪褙炞⒌乃伎?,差點讓他說漏嘴,朱高煦瞪了他一眼,李景隆頓時有些后怕。

    對于姜星火不知道他們身份的事情,嗯,最起碼是姜星火表現的是不知道他們的身份,這件事兩人一致認為,就當姜星火確實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因此需要繼續隱瞞下去。

    最好能隱瞞到出獄,甚至是出獄之后的一段時間。

    為什么要進行這種隱瞞?

    李景隆和朱高煦的理由主要有這兩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