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10章 真·風水學:季風與洋流-《大明國師》


    第(2/3)頁

    “之前你們都玩過模擬元朝的游戲,在這里我就不贅述了,你們應該很清楚,連續(xù)的自然災害會給國家的財政和國運帶來多大的影響。”

    李景隆和朱高煦點了點頭,露出了不忍回憶的表情。

    痛,實在是太痛了!

    而這些曾經(jīng)在真實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事情,又曾經(jīng)由他們身臨其境經(jīng)歷過的抉擇,其實無不說明了,元朝的短命,跟氣溫的持續(xù)下降,一定是有關(guān)系的。

    蒙古人在草原上的時候,缺乏比熱容大的水體,所以被迫南下西出征服世界,可即便是他們獲得了靠近比熱容大的水體的田地,沒有了氣溫差的折磨,還是要面對氣溫這個巨大的難題。

    “所以姜先生的意思是說,大明現(xiàn)在面對的氣溫下降,其實從南宋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了?”李景隆有些沮喪地問道。

    “對。”

    姜星火認同了他的話語,但又補充道:“當然了,氣溫也不是一直下降的,中間會有一段時期,譬如元朝建立和南宋滅亡的那段時間,氣溫其實是轉(zhuǎn)頭上升了一陣子,只不過隨后又掉頭繼續(xù)下降了而已。”

    “你們不用太過擔心的,大明未來也不是一直氣溫下降,不出意外的話,中間還會有一段時間的抬升,最后才會如同元朝那樣掉頭猛降。”

    這話聽得兩人一副司馬臉。

    什么叫不用太擔心?                怎么聽起來就跟醫(yī)生對伱說:“別擔心,雖然是絕癥,但是還會有幾個月回光返照的,回光返照完了,才會急速惡化。”

    “大明的未來,真的會這樣嗎?”

    密室里朱高熾的神情,同樣變得極為凝重,甚至感覺渾身冰冷——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已不能回頭。

    而此刻,姜星火給出的結(jié)果,令人難以接受。

    換誰,誰都接受不了。

    別說病人家屬情緒不穩(wěn)定了,病人馬上都要情緒崩潰了。

    之前朱高熾之所以那么樂觀,便是一開始覺得,所謂的“小冰河期”可能只是持續(xù)個數(shù)年、最多了不起十幾年嘛,朝廷只需要像是隋朝那樣廣建倉儲積蓄糧食,遇到了連續(xù)的災年,勒緊褲腰帶還能撐過去。

    而后來,朱高熾雖然聽姜星火說小冰河期會持續(xù)數(shù)百年,可由于他當時沒轉(zhuǎn)過彎來,認為化肥和姜星火要講的能讓供養(yǎng)人口上限增加三成的辦法,加在一起是可以抵御小冰河期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朱高熾馬上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之處。

    一旦糧食產(chǎn)量增加,以及可供養(yǎng)的人口上限增加,就必然會導致人口猛增!                若是大明未來面對的,是一個持續(xù)的溫暖期,這種情況倒還好說,反而會極大地增強大明的國力,畢竟如今大明初年,面對的實際情況其實是人多地少。

    百姓的數(shù)量跟藩王不一樣,百姓是越多越好!                可現(xiàn)在姜星火已經(jīng)真真切切地說明了蒙古人的例子。

    蒙古人為了躲避氣溫差的折磨,快要把整個世界都打下來了除了三打占城而不成的鎮(zhèn)南王拖了后腿。

    可不管怎么說,蒙古人確實從草原上跑出來了。

    結(jié)果也只是延緩了一百年不到而已,小冰河期氣溫的持續(xù)下降,還是造成了天下大亂。

    而大明跟蒙古人還不一樣,以后遇到小冰河期,還能往哪跑?

    南下往占城跑?                大明無處可逃,唯有硬抗。

    而姜星火的化肥和其他辦法,固然可以增加農(nóng)業(yè)產(chǎn)出,也必然帶來人口增長的問題,人口越多,到時候就意味著需要填飽肚子、嗷嗷待哺的嘴越多,容易揭竿而起的人也就越多。

    所以,大明該怎么辦呢?

    “未來幾十年內(nèi)。”朱高熾沉聲說道,“或者說,最晚一百年之內(nèi),大明必須要想辦法解決掉這個問題。我們當然可以把事情留給兒孫輩,但若兒孫輩也無法克服小冰河期的危機,大明的國運,便會徹底終止,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朱高熾沉默了一陣子,抬頭看向眾人。

    朱高熾的表情嚴肅起來,沉聲問道:“那時候,若是兒孫到了地下,我恐怕無法原諒自己今天的視而不見。”

    “殿下稍安勿躁。”夏原吉立刻勸慰道,“臣剛才提過了,這種事,需要慢慢籌劃,即便是這是姜師的講的,我們也是要回去翻史書、查資料,然后召集有識之士,共同論證是否是正確的。”

    “這件事,我親自來做。”

    朱高熾點點頭,他說道:“我會讓內(nèi)閣的幾位學士詳細查閱過去所有朝代的歷史典籍,看看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在史書上的記載和姜先生說的是否相符。”

    朱高煦看著地上的那副簡易的文字地圖,還是有些費解。

    秉持著“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鐵憨憨開口說出了他心中的疑惑。

    “姜先生,剛才您說的‘農(nóng)耕-游牧降水分界線’的概念俺知道了,但是原理其實并沒有聽懂,只是一知半解。”

    朱高煦指著地圖上隴西-河套-山西-河北這一線說道:“剛才您說,這里有個什么.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俺對您說的沒概念,您說的四百毫米,到底是多高?”

    姜星火略一思量,明朝的營造尺等于現(xiàn)代的32厘米,四百毫米就是0.4米,也就是一又四分之一尺。

    “一又四分之一尺。”

    朱高煦用手略微比量了一下,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每年,就下這么多點的水嗎?是不是有些太少了,恐怕膝蓋都沒不過吧?”

    “確實不多。”姜星火承認,“但這就是長城一線一年的降水總量。”

    姜星火問道:“你仔細想想,除了毛毛春雨,夏天的幾場雷陣雨,北方的降雨,是不是主要依靠秋雨?若是這般想來,你覺得一年的水,能累積多高?”

    這么一說,朱高煦大略想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