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盛唐不遺憾》
第(2/3)頁
要說華夏的冶鐵技術,從春秋的時候就出現了,而戰果時期更是出現了煉鋼的技術,發展的還是很早的,在最早的時候出現的是塊煉鐵,也叫鍛鐵,是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由鐵礦石固態還原得到的鐵塊。這種冶煉技術使用了很多年,直到十四世紀煉出生鐵之前,一直采用塊煉法煉鐵。
冶煉塊煉鐵,一般是在平地或山麓挖穴為爐,裝入高品位的鐵礦石和木炭,點燃后,鼓風加熱。當溫度達到一千度左右時,礦石中的氧化鐵就會還原成金屬鐵,而脈石成為渣子。
由于礦石中其它未還原的氧化物和雜質不能除去,只能趁熱鍛打擠出一部或大部,仍然會有較多的大塊夾雜物留在鐵里,由于冶煉溫度不高,化學反應較慢,加之取出固體產品需要扒爐,所以產量低,費工多,勞動強度也大。與生鐵不同,塊煉鐵含碳極低,質地柔軟,適于鍛造成形。由于塊煉鐵在鍛打前疏松多孔,故也被稱為海綿鐵。
春秋時期最初是塊煉鐵,此后又出現了更加先進的白口鑄鐵,之后是鋼材,從而使金屬的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先進,這也奠定了華夏文明早起引領天下的基礎。
之后的時代,由于人們意識到塊煉鐵產量低、費工多、勞動強度大,為了提高產量,就要強化鼓風和加高爐身,爐子必將逐漸從地坑式向豎爐發展。爐身加高以后,爐內上升的煤氣流與礦石接觸的時間延長,能量利用率有了提高。
鼓風強化則有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氣體壓力加大,穿透爐內料層的能力增強,因而允許增加爐身高度,另一方面是燃燒強度提高,直接提高了爐內溫度,這些都促使產量提高。
可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溫度高了雖然鐵產量有所提高,往鐵里滲碳的速度也加快了,當滲碳超過百分之二以后,就引起了質變,得到的是另外一種產品生鐵,而生鐵的熔點最低可達一千一百四十七度,而溫度升高后還促使原料中的其它元素被還原進入鐵中,這就使得生鐵的熔點更為降低,于是,得到液體產品的可能出現了,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這就是在原始的塊煉爐中,由于爐子過熱或燃料比過大,偶然也能得到生鐵。
這種最早的液態生鐵非白口鑄鐵莫屬,在這種白口鑄鐵中,幾乎全部的碳都與鐵化合形成了碳化三鐵,其斷口呈暗白色,晶粒粗大,具有很大的硬度和脆性,因此被稱為剛鐵,在外國早期由于爐子過熱或燃料比過大肯定也得到過液態生鐵,由于其鍛造傳統過于強大,而生鐵不耐鍛打,這種液態生鐵多被視作冶煉不正常的產物而拋棄了,而在華夏文明這里則不然,生鐵一開始就有了用武之地,被打造成了各種產品。
另外,據說鑄鐵技術的進度,促成了齊桓公的稱霸事業,在齊桓公當政的時期,華夏文明的鑄鐵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齊桓公的大臣管仲馬上就發現了這個技術,并意識到這個技術對提高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重要性,于是大力推廣段鐵技術,讓齊國快速強大了起來,讓齊國士兵擁有了更加可靠的兵器。
總之,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在早期取得讓世界矚目的成就,與冶鐵技術的率先進步密不可分,而外面的世界發展的就要緩慢的多了,所以,外面的文明遠遠比不上華夏文明。
見李安說冶鐵并不困難,姜姓幾位族長都驚呆了,他們完全沒法想象這種他們幾輩子人都無法攻破的技術,在李安的眼里,居然是沒有什么難度的,這讓他們無法理解。
“李侍郎的意思,是煉鐵很容易?那李侍郎是會煉鐵了。”
二族長開口說道。
這貨走南闖北,但這幾年出去的也少了,對大唐京城發生的事情,知道的也不多,畢竟,他去過的都是蜀中和東女國,對這兩地比較了解一些,而對于大唐的都城長安城,
以及長安城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他就沒有那么了解了,甚至完全就不了解,更加不清楚李安的能耐,不了解李安都做出過哪些震驚世人的發明。
大族長和三族長更是睜大了眼睛,他們對李安同樣不太了解,更不敢相信李安這么大的官兒,居然會冶鐵這種技術。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双城市|
大名县|
遂平县|
浪卡子县|
姜堰市|
扎兰屯市|
邵东县|
萍乡市|
南召县|
衢州市|
贵德县|
开远市|
蓬安县|
灌云县|
金塔县|
古丈县|
临城县|
龙口市|
肃南|
庆阳市|
岱山县|
思南县|
元谋县|
平泉县|
龙门县|
迭部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宣化县|
铜鼓县|
景洪市|
元江|
肥乡县|
普陀区|
邵武市|
固始县|
徐闻县|
双牌县|
罗山县|
清水河县|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