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顏色、聞不到食物的氣味而影響味覺。美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乘航天飛機上天時,為了使他能有個好胃口,他的太太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炒羊肉。這道食品被命名為“王太太炒羊肉”。 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的的確確是“糊涂覺”,其表現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異。黑白不分,是說宇航員在天上繞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而定。有時24小時內日出日落交替許多次,宇航員無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只好機械地按鐘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睡姿奇異是說,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于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 可是到了失重的環境里,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坐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一說。 由于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里睡,掛在墻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蕩著睡。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墻壁上的睡袋里,睡袋拉緊后能給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人消除那種飄飄欲墜的恐慌感。 有人睡覺習慣把手或腿放在被子外面。這在地面上看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太空環境里,卻是很危險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會不受軀干支配而四處飄動。一名前蘇聯宇航員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后突然發現有兩只大手向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只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 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宇航員睡著后,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什么開關、什么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宇航員的生命豈不成了大問題?所以,在太空中睡覺,千萬注意把手、腳放進睡袋里。 由于太空的失重環境,在地球上看似簡單的洗臉、刷牙、刮胡子、理發以及洗滌,到了太空都變成了很復雜和麻煩的事。 宇航員洗臉刷牙比較奇特,為了防止水到處亂飄,一般用濕毛巾擦一擦臉就算是洗臉了;刷牙時,用手指蘸上牙膏來回蹭幾下,然后再用濕毛巾把牙齒擦干凈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樣刷牙,牙膏泡會飛得滿座艙都是。 宇航員刮胡子一般使用電動剃須刀,使用時還必須十分小心胡子渣從剃須刀邊漏出來。太空艙本來就十分狹小,環保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細小的胡渣飄在座艙里,清理起來會十分困難。 太空理發也很不容易,因此無論男女宇航員在上天之前都要把頭發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長時間的飛行,頭發又會長長,怎么辦?宇航員必須發揚團結精神互相幫助,一人理發,一人拿著吸塵器吸走剪下的頭發 在太空中洗澡更為麻煩。宇航員要把腳套在一個固定的環里,不然飄浮的身體被水一沖會不停地翻跟頭。失重狀態下的水全是一粒粒的小水珠,很容易嗆傷人,甚至嗆死人,所以洗澡時,宇航員還要戴上呼吸罩和護目罩。洗完澡后,身上的污水不會自動流下來,需要開動水泵連同空氣一起抽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水泵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時間只有15分鐘,可清理污水和其他準備工作卻需45分鐘。 后來,科學家對太空浴室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浴室像是一間桑拿室。宇航員進去后經過一段升溫,使身體出汗,然后用濕毛巾擦洗。由于不方便也不舒服,“桑拿室”又改成了一個像睡袋一樣的裝置。 宇航員洗澡時,袋內有清水和浴液射出,搓洗完畢后,可以打開袋下的抽風機,把臟水抽走。美國航天飛機上的浴室是個浴罩,浴罩下部也安有抽風機。宇航員洗澡時打開淋浴龍頭和抽風機,上面噴水下面抽水,會形成如同地面一樣的淋浴效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