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在大多數心向北宗的人心里,大抵還是不愿相信的。 而愿意相信的人中。 憑借他們那短暫的家族傳承,又時逢北宋金人和元朝,再到如今的大明三次漢土的崩離,帶來的遺禍不僅是禮崩樂壞,還讓太多太多的事實無從考證。 孔訥站在人群中央和孔議對立。 是否要承認這段史實讓他頗為糾結。 一旦他不承認。 天知道他面前這滿臉微笑,翹首以待的孔議是否有實證以為后手。 若是承認。 毫無疑問,從道義和傳承上,他便要天然的弱上孔議幾分。 此行南下的最終目標,四書五經釋意校訂的功勞,只怕也要被南宗子弟分去大半。 這是兩頭為難。 然就在孔訥為難之際。 一個人的出面,終于上這段史實得以落地。 宋濂站了出來。 面向所有人,擲地有聲道:“諸位,吾修筑元史,確實在元人留下的記錄中看過此事。” “一百多面前,第五十二代衍圣公孔洙,作為天下士人公認的孔家大宗,以"讓爵"之舉,挽回了曲阜孔氏的圣裔尊嚴,以余生之力維護江南儒學、南宋理學的文化環境,保護淪為元朝第四等人"南人"的江南孔氏及眾多儒子免遭歧視迫害。” “就連元世祖也敬佩其德。” “生前未再立衍圣公。” “直至孔洙病逝若干年后,繼位的元成宗才重新確認和賜封衍圣公。” “至此,孔家大宗才算重歸曲阜。” “而關于南宗之后記錄,元史只錄有寥寥數筆。” “南宗失爵之后,地位日衰,一度猥如庶氓。” 面對出面作證的宋濂,在場無一人懷疑這話的真實性。 無論是他自身德行。 還是他曾為太子師的超然地位。 加之整個元史就是宋濂所主持撰修,要不然,他也不會有太史公之號了。 周圍賓客在看孔議的眼神中,已經完全沒有了猜疑,而是感慨與敬佩。 在那樣的處境中,還能堅定的為孔家傳承找到出路,勇于冒著南宗族人的不理解,以及后人的非議,堅定的辭讓衍圣公之爵。 孔洙之名,值得受世人之敬。 而這些因為失去爵位而遭淪難的南宗子弟,無疑也贏得了賓客們的好感。 能夠面對那樣的困境,一直頑強傳承到今天。 并且遵循祖訓,詩書傳家,成長為如今這般風華正茂的年輕才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