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殿下,臣等對照了往年寶鈔的折損率,認為加印寶鈔一百萬兩足矣。” “既然所需不多,那便不印了。” “寶鈔提舉司當初大肆濫印,而后又連年加印,致使全國物價飛漲,寶鈔損值,今年再折損些也無妨。” …… “太子殿下,對照戶部賬本審計核查,自胡惟庸等叛黨家中超沒銀兩寶鈔數目基本無誤;但古玩字畫,家宅田畝價值與典當差值近四成,與典當一般折價相差兩成,也就是近七萬兩銀子差額。” “而這些差額,大多集中在兩家典當行。” 戶部官員點到為止。 朱標也明白了他的意思,擺手到:“將你們核算的項目夾進奏書,孤會另派人去查的。” …… “殿下,浙江轉運使提議增榷船引,以充賦稅。” “父皇一向不愿與民爭利,船引之事還是…” “姐夫別急啊。” “叔伯不愿與民爭利,但能在運河上常年跑漕運的,可不算什么平民百姓啊。只需要將老百姓謀生的船只略過去,規定一定大小尺寸船只享受免引,船引的事又不是不行。” “咱總不能用老百姓的賦稅,天天替這些賺的盆滿缽滿的商人免費清淤吧。” “說的也是,著浙江轉運使,工部和戶部共同訂立稅制和免稅標準,提一份預案上來。” …… “殿下,鞏昌府里長滅門血案有蹊蹺,犯人共錄兩份供狀,前者仍有諸多時間錯漏和疑點不明,后者則像是親身經歷,且證據鏈之完善,在眾多血案中尤為罕有。” “臣以為,恐怕是真正的兇手驅使,將罪責安于無辜百姓身上,偽造供狀,屈打成招。” “此案暫且留中,孤會令附近邊軍抽調人手進入,快速接手疑兇并控制一干人證物證和主審,并接管城防,再調慶陽,鳳翔,平涼三府提刑按察司精銳共同調查此案。” “務必將涉案人等全部查個水落石出。” 當常升安排了人手接替了朱標的眼睛。 大明皇帝的書房里,大概是第一次見到儲君如此悠閑的光景。 內侍給朱標和常升這對姐夫和小舅子各自送上了茶點。 一邊吃喝,一邊還能從剛剛批閱的奏折中,討論一下大明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現有短板。 每當翰林學士挑出了奏章的重點并大聲誦讀,兩人才簡單商量,由朱標給出批復。 吏部的刀筆吏全神貫注傾聽朱標的批閱,然后才小心的錄于奏章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