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春耕是大事,按照前朝慣例,立春之時,皇帝和太子需要親自下地耕種,皇后需要親自養蠶繅絲,皇家以身作則,為來年的豐收進行美好的祈愿,無論多么荒唐的皇帝都不會缺席。 蕭如薰自然也不能缺席,去年開始,雖然不曾派人組織祭祀,但還是帶著振邦和盈盈一起到京師外的皇莊耕地里親自耕種了半天的土地,讓彩云帶領宮中的宮女親自飼養蠶,以身作則給天下人作表率,表示國朝重農本位不改。 和以往皇帝作秀,推著農具往返四次不同,蕭如薰是要求振邦還有盈盈跟著自己干半天的農活,犁地,播撒種子,一刻也不準偷懶歇息,直到三畝地耕種完畢為止。 皇帝帶頭耕種,文武百官及其家人也不敢作秀,皇莊的耕地倒是有十分之一是交給文武百官和他們的家人進行耕種和播種的。 當然了,這效果如何蕭如薰也清楚,所以他們累死累活之后,蕭如薰還要派管理皇室農莊的宦官們重新整理土地。 皇莊的設立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供給給皇室一定數量的蔬菜和水果,減輕各地方給皇室進貢的負擔。 蕭如薰轉戰各地的時候,深知地方貢品上供給皇帝是多么耗費民力的事情,需要大量人力耗在這件事情上,因為上供的貢品必須完美無缺,甚至有些時候還會鬧的百姓家破人亡。 所以登基以后,蕭如薰就下令廢除了三分之二地方上供的名目,只保留了一些必須要上供的地方特產,比如茶葉啊絲綢啊瓷器啊之類京師不能生產的東西。 更多的一些無所謂的東西則就干脆的廢除了,或者只保留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的上供量,皇家夠用就行。 而為了豐富宮廷內的用物,蕭如薰從明宗室和明勛貴手里拿下來的皇莊和勛貴莊園就成了主要的供給場所,派出宦官管理,宦官耕種土地,種植水果蔬菜等平常不怎么種植的作物。 地方上大量的土地都拿來種糧食,就這樣還養不活人,就不要說水果蔬菜這些副食品了,只有等糧食產量極大的增長之后,人們才可能用一些土地來種植更多的副食品。 而眼下皇家不能為了一己私欲而致使人們沒有飯吃,那么這些皇莊就可以拿來發揮應有的作用了。 正好宮廷里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宮女和內侍,蕭如薰就定下規矩,剛進來的小內侍和小宮女就派到皇莊里種地或者養蠶繅絲,供給宮廷之用,滿兩年之后再調入宮廷服務。 小宮女年滿二十三歲就可以放出去,但是內侍則不行,他們一生都要留在宮中。 宮里面有些時候不需要那么多的內侍來服務,留著也是浪費糧食和錢財,但是沒了下面的子孫根,放到民間也不可能,但是總歸要有個去處。 那么各地的皇莊和礦地就是最好的去處了,皇莊里有很多土地可以耕種,專門供給給皇室,派出內侍到皇莊里耕田種地,可以減輕民間負擔,節省皇室用度。 除此之外,蕭如薰還把現有的鐵礦銅礦等金屬礦全部收歸國有,不準私人開采,還派出經驗豐富的礦工和宦官、軍隊組成探礦部隊,到處探查金屬礦藏,成立新的皇礦。 有一些蕭如薰記憶深刻的大礦藏,他還專門標出來讓探礦部隊專門重點探查。 原來萬歷皇帝的礦還有地方豪強的礦全部收歸國有,最好的管理者就是這些內侍,皇帝的家奴,至于開采礦產所得的錢財,則全部充入內帑。 倒也不是他貪財,皇帝名義上富有天下,名義上握有絕對權力,名義上只有他說了算,名義上他掌握所有人的生死,但是這里面有多少貓膩,有多少啞巴虧,只有皇帝自己清楚。 但是只有一點是真真切切的,天下第一缺錢且永遠缺錢并且永遠不可能不缺錢的人,真是皇帝本人。 逢年過節的賞賜,各種名目的賞賜賑災,那是真真切切的一擲千金,所以蕭如薰很快就理解了皇帝內帑存在的意義。 各種賞賜,各種名目的獎勵,還有宮廷內部的一切開支,全都是走內帑不走國庫,賺得多,消耗更多。 皇帝保留內帑和產業,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否則錢袋子被人掐住,那日子可真不好過。 為了避免皇室家奴外出欺壓地方,蕭如薰還給了地方的中央調查司分局節制宦官總管的權力,一旦發現貪污不法欺壓地方良善或者克扣下屬該有的俸祿和食物的,立刻押解進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