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36章 吏治改革-《逆清1845》


    第(2/3)頁

    東方暫且不說,西方各國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不分官吏,只分事務官和政務官,事務官皆有考試選拔,政務官則依托地方選舉,政府的日常運作主要由這些專業的事務官來進行處理,而政務官則負責一地的方針大計。

    趙源將這個問題詳細地介紹了一番,眾人卻也只聽得云山霧繞,唯獨從蘭芳過來的羅廣平倒有幾分認知,道:“那我們也實行這個制度嗎?”

    “不,咱們華夏自有國情,絕不能直接照搬過來,但是我們可以吸取一定的優點。”

    趙源沉聲道:“咱們也可以開科舉考試,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地方官員,但是咱們不用非得考上進士才授官,比如考上了舉人,或者只是考上了秀才,也可以參加政務考試,如果考試成功后,就可以在籍貫之外的地方擔任親民官——所謂的親民官,就是指過去的三班六房的差吏。”

    聽到這里,眾人頓時就明白了過來,也就說把官員的標準放低。

    過去大清實行‘九品十八級’,地方一個縣里真正在朝廷掛號的官員也就幾人,又分為正印、佐貳、屬官以及雜職官數種,其中正印很好理解,一個縣里也就一個知縣,通常為正七品,直接除授方面,外縣知縣例由進士、舉人、貢生及教習兼除,或者從下屬官員中升遷,但是清廷正印官一般都是由進士擔任,也就是所謂的出身正途。

    正印官員之下,則是佐貳官,所謂‘分守令之政,共州縣之民者也’,知縣的佐貳官一般是縣丞、主簿,會分管一部分工作,比如縣丞通常分管橋梁道路、急遞鋪舍、考算錢糧、提調造作等,主簿則負責巡防捕盜、捉逃軍逃囚以及、巡禁私鹽私茶這些,像這兩個佐貳官要求就沒那么高,考上了舉人就有機會擔任,屬于縣里的二爺和三爺。

    再往下,就是屬官,像典史就是屬官,一般主管巡捕事,像有些窮縣不設縣丞主簿,就會讓典史兼掌這些事物,屬于一個可高可低的職務,通常排在縣里的老四。

    以上的這些官員,均由吏部銓選、皇帝簽批任命,屬于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

    屬官之下,往往還有官員中的最底層——也就是所謂的雜職官,比如巡檢、驛丞、閘官、稅課司大使、河泊所所官都屬于這一行列,他們都屬于不入流品級的官員,通常六年為一任,任滿進行考核,如果考核優異者就可以由地方督撫出考保薦,等到了升到了知縣一級后,才會再行送部,屬于不再中樞管理體系的官員。

    以上這些人便構成了一個縣里的官員階層,但是光靠他們去管理一個人口幾萬人的大縣,很顯然不現實,于是在官員之外就出現了一個叫做‘吏員’的階層,其中像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快壯皂三班,傳統意義上的三班六房就由隸役和胥吏充之。

    千萬不要小看這三班六房,實際上老百姓大部分時候所能接觸到的官吏就是這些人。

    像吏戶禮兵刑工六房,源于中樞六部,職能上也頗為相似,但是一個縣里通常不止傳統意義的六房,還包括承發房、架閣庫,有些地方單獨設糧房、稅房或倉房、庫房,還有些地方審訊案件會設立供招房等等,每房通常分二科,事簡者則一科,每科典吏一名進行負責,而這些房科直接對縣令負責。

    通常擔任這六房典吏之人,都是地方豪強子弟,因為只有他們能辦成朝廷交代下來的各種事情,如果換上一個白丁去做,根本指使不動那些大族,而這些人大多貪猾無賴,竄身于官,既無職名,又無麋給,平日里一味壓榨百姓為生,因此常常被百姓們所厭棄。

    除此之外,官員多有流調,不會長期在一地任職,但是典吏通常因為熟悉地方情況,一般能做到死為止,甚至還有父子相替,世代相傳的情況,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胥吏世族,與地方豪強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常狼狽為奸危害百姓,而朝廷針對這種情況,卻沒有根本的解決辦法。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定远县| 邹平县| 丹棱县| 漠河县| 和平县| 茌平县| 城市| 禄劝| 平远县| 锦州市| 平罗县| 庆元县| 保山市| 开化县| 合山市| 九龙坡区| 长宁区| 鄱阳县| 启东市| 棋牌| 灵石县| 浑源县| 方山县| 长泰县| 五寨县| 威信县| 赤峰市| 石阡县| 东兰县| 兰西县| 维西| 虞城县| 射阳县| 米林县| 和田县| 安阳县| 彰化县| 梅河口市| 莒南县| 彭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