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點除蟲劑一打,效果絕對是杠杠的。 我國對這種生物進行防治研究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1984年,但真正得到重視的還得是某個時間點。 壞就壞在,這種生物在2005年在燕京引發了嚴重的生態災害。 當時全國的熱點就匯聚在三年之后的全球盛會上,如何保障燕京的園林美化綠化以及生態環境安全,如何無公害處理這種害蟲成了擺在桌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于是它很榮幸以一種害蟲的身份登上了華國最高權利機構的“通緝單?!? 經過這么一回經歷,可以說國內對于米國白蛾的了解真的算是深入了。 陳博林教授恰好就是對這種生物頗有研究的人,不然也不可能被邀請過來。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夠察覺到陸時羨剛剛的結論如果是真實的話,那這個研究進展就會比國內領先不少。 不過,這確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于是,陸時羨直截了當地解釋道:“我在研究生階段曾以交換生的身份進入過ucd植物病理實驗室,當時機緣巧合接觸到了他們在病蟲害領域上的一些研究成果?!? 這句話說出來,后排的幾個研究生基本沒啥特殊反應。 居然能去國外當交換生? 厲害了嗎,我的哥! 不過ucd又是什么學校? 很出名嗎? 但幾位教授看向陸時羨的眼神就有些不簡單了。 能當教授,視野必然不會太過狹窄。 ucd雖然在大眾主流高校中并不被人熟知,但在業內可以說是赫赫有名。 而且ucd植物病理實驗室這幾年在國際上弄得動靜可不算小。 短短幾年時間就從寂寂無名的實驗室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實驗室。 據說最近已經成為米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植物病理領域屬于世界領先水平。 最關鍵的是人家美國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這么容易能夠讓一個交換生能夠接觸到?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