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nature》......” 此時,馬玉恒拿煙的手微不可察地抖了一下。 而張云良直接嘴角則是不斷抽動著。 “陸學弟你認真的嗎?” “說實話你投《cell》我都能比較能理解。” “《nature》這個是不是跨度太大了一點?” 陸時羨看了看兩人的反應,忍不住說道:“能不能聽我說完啊。” “我剛剛想說的是《naturecellbiology》。” 聽到他的解釋,兩人這才點點頭。 那就沒事了。 對他表示理解。 因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在未成國際大牛之前,cns就是有著這樣的魔力。 既然論文發不了cns,那我發子刊總行了吧。 但其實就連子刊也不是那么容易發的。 只要掛上cns與柳葉刀名字的,一般影響因子就在20左右及以上。 像這類子刊是除了主刊之外,和其他老牌頂級期刊并處于第二梯隊。 第三梯隊的期刊則是收錄了sci,或者其他通用的收錄檢索系統的論文。 除開鮮為人知的ssci、scie和cpci以外,其實以前ei也挺火的。 作為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的巨頭之一,它的期刊質量非常高,并且十分權威。 但不知從何時起,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成了國內甚至世界上對科研人員水平量化的指標。 并從此愈演愈烈。 而且至少也得在一區,才能夠得上第三梯隊的門檻。 在2010年,國內學者能在cns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剛過100篇。 能在其子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雖然多了一些,但也是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沒辦法,其實科研也講人情,也講意思。 平均水準的論文能上這種頂級期刊,那大概率是和編輯部是老熟人,又或者是該領域排名前三的學者。 我們經常能發現國內發表在其他期刊的成果和刊登在cns上的科研成果水平相當。 因為除了那種真正世界級的大成果,人家就是不會鳥你,自動扔給了旗下的子刊進行審核。 所以在學術界關于期刊的門道不是一言兩語能夠說的清楚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