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個夏季的榮耀無疑屬于米歇爾,在這位諾獎大佬的光芒下,許多人都顯得黯淡無光。
但對陸時羨影響不大。
他并沒參與到米歇爾的項目,但他是那篇論文繞不過去的一個人。
很多人討論這個光合作用方向的成果時就會不自覺提及到一個華國人的名字。
但這似乎僅僅只是個開始。
接下來,米歇爾好像只是開了一個頭。
經歷了去年到現在的時間積累,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
cns三大刊的編輯部驚奇地發現他們的收稿量較去年同期水平相比,整體增長了10%。
這個幅度看似不大,但如果聯想到每年的投稿基數都是以萬計數,這個數字就很驚人了。
而在次一級的期刊則更加離譜。
《scientific reports》編輯部。
主編威廉姆斯·瓊斯此時的嘴都要笑裂了。
作為一家專業綜合期刊,它起初在行內的知名度并不大,影響因子也不高。
因此scientific reports從來就不在那些頂級學者的考慮范圍內。
如果可以,沒有人不想投更好一些的期刊。
所以就連一般的學者,也不會優先選擇它。
還好頂尖期刊的版面是有限的,每個月能發表的文章有一個限度。
于是這些期刊選剩下的稿子,才輪的到他們來篩選。
但垃圾堆里有可能出現金子嗎?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在這樣的困境下,它想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高知名度的期刊困難無比。
沒有版面費,它甚至連維持生計也無法做到。
所以能夠生存下去,瓊斯做了一個極其瘋狂的決定。
不管是通過何種途徑投稿到他們的論文,只要看起來像篇文章,都予以錄用。
主打的就是一個一投就中,絕不退稿。
只要能夠維持運轉,其他的不是他們能夠考慮的。
于是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火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