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或許頂級學者之間的經歷都具有相似性,學一科,愛一科,干一科,精一科,鉆一科,都是一個多面手。
米歇爾畢業于圖賓根大學生物化學系。
但在1979年,他卻似乎摒棄了之前的研究方向,轉而在維爾茲堡大學研究起了 x 射線晶體學。
這個決定其實相當需要勇氣,因為這個學科在當時屬于真正的新興學科。
學起來看似很有意思,但其實相當痛苦。
從理論上來說,它是一個主要研究內容為晶體結構的學科。
原理是利用x射線穿過晶體時與晶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通過測量和分析射線在晶體中的衍射現象,從而確定晶體的結構和原子排列方式。
從介紹來看,它似乎是屬于物理學的范疇。
但其實并不是,這也是它使人痛苦的原因所在。
它可以用來確定有機或無機晶體的分子結構,分析晶體純度與組成,對晶體形態和晶體性質的研究提供巨大幫助。
與此同時,它也能幫助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所以,x射線晶體學是一門在化學、物理、生物等領域中均有重要應用的學科。
這也解釋了米歇爾的研究經歷一直在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搖擺的原因。
他在1988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膜蛋白的結晶和從紫色細菌紅色假單胞菌闡明光合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如今在醫學等多個其他領域上也被廣為應用。
米歇爾長期從事于光合作用及其重要蛋白質的研究,這次也不例外。
他之前在關于植物在光反應和暗反應進行光合作用的調控機理研究遇見了阻礙。
這個過程中需要研究植物在各種條件影響下,期間光合作用的變化情況。
毫無疑問,米歇爾費盡心思從進行了植物的各個生長階段起開始,模擬了各種限制條件進行實驗,并同時佐以光反應和暗反應的輔助實驗。
但也因此造成了整個實驗的體量相當之大。
不過他是諾獎大佬,這個實驗計劃依然得到了強力推動,馬普學會為此注入巨量經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