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這片曾經中國文明的發祥地和誕生地,經過一千多年森林和植被的孕育,表層的黃土等已經有了大量的腐殖質開始沉積。” “雖然它或許無法形成類似于大唐最重要的兩片黑土地平原那樣的黑土,但經過測定,黃土高原的腐殖質已經正在過剩和沉積,而過剩的腐殖質可以孕育更多的植物和植被。” “從一百三十二年前開始,大唐林業和生態保護部宣布,黃土高原自然保護區暫停人為干預,內部植被環境將會由自然進行演化。”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黃圖高原自然保護區將會成為大唐物種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隨著車機的介紹,李恪深吸了一口氣,說實話,這個政策他沒想到能夠堅持下來。 而堅持的效果如此之好,他曾經所在的國家建國時期的黃土高原是什么樣子的,李恪很清楚。 整個國家不知道花費了多少資金,歷經了多少年的種植和恢復才讓黃土高原在李恪穿越到大唐的時候,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三。 而建國初期它的植被覆蓋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四,而那個時候,有人評價,黃土高原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但即便是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三,黃土高原的恢復還要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這個世界大唐所做到的,停止人為干預更是路途非常的漫長。 很多人可能認為,樹種植起來,植被長起來不就可以了嗎?為什么還要繼續連續投入的人為干預。 那是因為一片森林的形成,尤其是自然森林的形成,里面的植被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圈,而人工恢復的植被和森林,只是完成了最初步的恢復,先保持水土。 而后續關于森林和植被的繼續生長依然要需要干預,而且還是很多年的連續不斷的干預,因為森林里面的植物物種必須要多樣化,否則不管的話,這些森林同樣會出現大面積的死亡。 而要像是達到大唐這樣完全放棄人工干預,交給自然演化,恐怕至少還得上百年的時間也許才可能初步放開人為干預,轉為重點監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