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這些當(dāng)?shù)氐膰?,對于這些計時精準(zhǔn)的大唐紀(jì)元,自然都是非常的青睞。 而為了配合推廣大唐紀(jì)元和時間,李恪都已經(jīng)讓人將大唐的鐘表出售到了波斯,拜占庭,阿拉伯這些國家。 他們想要使用時間,自然就要使用這些紀(jì)元紀(jì)年的方式,不管他們?nèi)绾蚊@一年,是波斯某某皇帝幾世多少年也好,還是波斯多少年也罷,都無所謂。 至少他們的過年時間,每個月幾號等時間都是跟大唐相同的,有這個就足夠了。 文明是時間的見證,而時間則是文明的載體。 沒有文明的見證,時間自然也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同樣,沒有時間作為載體,文明也無法沉淀且變得濃厚。 看似簡單的日歷,卻是可以提升百姓對國家的參與感,代入感,以及歸屬感。 因為在這個簡單的日歷上面,它顯示的不僅僅是時間,更多的是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累。 周易、節(jié)日、歷史等等都濃縮在了這一本小小的日歷上面。 雖然今年的日歷印刷的有些著急,但后面每年的日歷還可以再上面印刷一些小故事,以歷史故事為主體,用白話文包含有大唐的天文、地理、人文等所有的知識。 固然每一頁上面只是一個簡單的介紹,但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自己村莊的百姓來說,這些知識就可以極大的拓展他們的眼界! 一千多年后的一個普通人為什么扔到古代都可以能變成一個才高八斗的人,就是因為無數(shù)信息的沖擊之下,哪怕是被動接受的信息,都讓他們的大腦里面充斥了極多的知識。 這些知識在現(xiàn)代社會看似沒有任何用處,但古代它所帶來的影響可就太大了。 同樣,為什么這個時代的百姓那么愚昧無知,不就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接受任何信息的渠道嘛?而這日歷,就是渠道之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