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恪想了想,好像這事確實是沒有人敢這么做,因為這東西傳出去的話,威力比李恪之前弄的那些威力都要大,真正的誰擋誰死。 “嗯,明年我看情況在長安城周圍挑選上好的耕地先育種,等到貞觀十一年的話,就可以運送到天下各道進行種植了。”李恪想了想開口道。 “按照你說的,貞觀十一年也沒多少吧?”李世民有些疑惑。 “貞觀十一年大概可以種植六千多畝,長安附近的土地就足夠,但是按照我的想法是,分布在全國不同的各個道來進行種植,優先比較容易發生旱災的各道,每個道平均分布一些土豆,這樣的話,擴散的速度更快,如果集中到一起的話,等到了貞觀十二年可以種植十幾萬畝,到時候如此之多的種子運輸出去,反而容易損壞。”李恪大概解釋了一下。 反正都是指數級的增長,基數剛開始就分部開的話,有利于后期擴散,不然集中在一個地方種植,中后期光是運送種子就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還不如剛開始就在各個道洲為中心多點開花呢。 “可以,這件事一會兒我寫個詔書,交給魏征去辦,如此重要的事情,他對監督李泰肯定是很上心的。”李世民很顯然知道這件事交給誰來做最用心。 “這個爹你來看就行了。”李恪聳聳肩膀。 “嗯……你說的不錯,正好負責統計九原郡等地方戰馬等數據匯總的事情也交給李泰辦好了,還有各地的遭災情況匯總,今年也要進行統計,都一并交給李泰吧,我本來想年后再交給三省去負責這件事的。”李世民想了想,也干脆又給李泰加了點膽子。 每年大唐朝廷都有不少瑣碎的事情需要去做,這些事情李世民也比較煩,但是還不能完全交給下面的人去做,比如說貞觀九年要對一些災情匯總。 這些匯總的情況不僅僅是包含有往年的遭災情況,還有當地的百姓戶數,田地數,以及遭災的具體情況等等都要進行一個匯總,這種事情很麻煩,各地官員其實并不敢自己做決定。 因為貞觀年開局連年遭災的緣故,李世民對這些事情都非常的上心,所以各地地方都是要匯總上報,然后李世民親自處理,幾乎每年都有。 過去的貞觀九年整體而言其實算是一個豐收年,但豐收年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豐收的,這些情況都是要進行統計,而且李世民還得根據這些情況任免一些擅長這方面事情的官員去做事,所以這些事很繁瑣,往往會持續一兩個月之久。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