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青春的顏色,從來都是五彩斑斕、流光溢彩的,她映照著“兩岸桃花烘日出”的紅色,也暈染著“無邊光景一時新”的綠色。 向往著“高情已逐曉云空”的白色,浸潤著“香霧空蒙月轉廊”的銀色,夢想著“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藍色,也期盼著“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金色。 然而奮斗和奔跑,這才是青春最靚麗的底色,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最好的時代,相逢最美的青春,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使命。 這美女就是美女啊,同樣是上臺講話,但待遇卻是截然相反的,這掌聲雷動就不說了,每個人都聽的很認真。 也不枉海妮這丫頭的努力了啊,這一版稿詞,還是一個小時之前,陸離和海妮潤色之后的呢。 之前的是這樣的:“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 89年前,魯迅筆下的“地火”,在5月四日這一天,噴涌而出,五四運動狂飆一般的吶喊,是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途中的一場有聲的浪潮。 大國的轉身已在醞釀之中,在時間與空間的交匯審視之下,我們再次回視百年前的那一場滌舊納新的浪潮。 曾然覺得他偉大,那是一種義無反顧、堅定不移的偉大,為一股精神,一個信念,一種理想。 青春的面龐,翻千秋萬壑,躍懸崖壁壘,自南向北,無問西東。 1919年的熱血仍有光亮,它的精神傳承至今,早已變成了一個約定,一個提醒了。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本來是想用這個的,這個也很符合現在的情況,但相比較之下,這個更合適五四青年節的時候用,所以陸離和海妮想了想還是給斃掉了。 又改了改,最后便成這樣的了。 此時的海妮早已脫稿了,這演講詞也快到了尾聲了。 “我做過一個夢,夢里的人們有吃不完的糧食,在那里長大的孩子,不知匱乏,不必饑饉......” 在海妮說這句話的時候,她背后的大屏上顯示出袁隆平爺爺的身影。 我做過一個夢,夢里的人們有看不完的書籍,在那里長大的孩子,徜徉書海,博學廣識。 此時大屏幕上則是偏遠山村支教的年輕的老師們。 我做過一個夢,夢里的人們有用不完的勇氣,在那里長大的孩子,眼里有光,腿腳有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