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大家思來想去,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余閑的那首詩,是不是就出自這個家丁之手? 這個猜測令很多人開始深信不疑。 尤其是女同胞們,她們許多人都被家丁的那些中秋詩詞給深深陶醉了。 尤其是家丁最后寫出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著實叩動了她們那追求浪漫儀式感的心扉。 女子不止酷愛幻想,還愛腦補,很快就針對這起文壇疑案,腦補出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威遠侯看兒子不成器,就以卑鄙手段脅迫一個才子進府當家丁,表面給余閑當書童,實則是讓才子給余閑做代筆,好讓余閑成名! 這故事促使了女子們的圣母心發作,她們一想到如此經天緯地的才子,卻要困在勛貴府中為奴,實在是可憐可悲又可氣! 她們誓要將那位奇才家丁從火坑里拯救出來! 女人一旦感性起來,那行動力是驚人的。 一些達官貴人家里的千金小姐、妻妾乃至母上,都開始給當家的吹耳旁風,一邊譴責威遠侯府,一邊替家丁抱不平。 這些當家的,不乏在朝為官的。 不少文官本就對勛貴們有意見,這時冒出了一起震驚圣京的文壇疑案,正好拿來借題發揮一下。 于是,一份份奏折開始呈遞上去,請求皇帝徹查此案。 若是傳言是真的,那威遠侯府真就犯了人神共憤、欺世盜名之事! 這么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居然被勛貴威逼淪為奴隸,這是文壇之恥,更是社稷之恥! 皇帝很快收到了奏折,然后召見了十七皇子。 “前夜,你和西唐公主也在倒懸樓吧,是否真如奏折上所說的,威遠侯府的家丁連出幾段絕世佳作?” “正是如此,兒臣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西唐公主他們也都是。”十七皇子匯報道。 皇帝捏著奏折的手緊了幾分,追問道:“最后,余閑在報國寺作的那篇詩文也公之于眾了?” 十七皇子點點頭:“是國子監一個秀才交由令官道出的,也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皇帝將奏折不輕不重的丟在桌案上,沉聲道:“那你覺得,有詩才的,究竟是余閑,還是那個家丁,抑或是兩人都有經世之才?” “若是一人有經世之才還說得過去,但兩人同時都有……兒臣覺得不太可能。”十七皇子沉吟道,其實他更想說絕無可能。 皇帝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忽然冷笑一聲:“那你覺得,這里面,到底誰在撒謊?” 十七皇子遲疑道:“兒臣不好說……” “你前日不是說過懷疑余閑背后有高人指點,怎又不好說了。”皇帝冷哼道。 十七皇子連忙俯身下跪:“兒臣不敢欺瞞父皇,只是如今威遠侯出征在即,兒臣擔心此事鬧大了,會多生枝節。” “現在想不出枝節都難了。”皇帝的眉頭緊鎖。 本來余閑在報國寺作的詩詞,他出于情感和理智考慮,沒有計較。 但現在突然有傳聞,余閑的那首詩詞是手下的家丁作的,這就由不得皇帝不“胡思亂想”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說明余閑并不是急中生智,這首詩,一早就是家丁作的,然后他給記住了。 而且,報國寺的那篇詩詞,本就不太工整,沒準就是那小子記得不全…… 那么問題來了:威遠侯府為何讓家丁提前作出這樣的詩,他們是有什么特殊目的嗎? 難道真是替鎮安侯他們抱不平? 再聯想到威遠侯和太子的關系一向不錯,這更加深了皇帝的猜忌。 正當皇帝思緒萬千,十七皇子突然道:“若是父皇想解開這疑案,那不妨找兩位當事人對質即可。” “人家只是賦詩,即便有造假之嫌,還能專門派衙門審他們不成?”皇帝沒好氣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