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嬴成蟜初見王廖之時,簡直不敢相信。 眼前大肚突出,臉圓闊面,身材發福,一看就營養過剩的富態老人,就是呂叔推崇的王廖? 王廖,衛人。 聲名不著稱于世,只著稱于上位人耳。 衛懷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禁并殺害了衛懷君。改立衛懷君的弟弟為衛國君主,是為元君。 衛元君四年,秦國攻下魏國東部領土,廢衛元君,將衛元君遷到野王,新立衛元君之子衛君角為衛國君主。 始皇帝之所以令立衛君,沒絕滅衛國宗祠,正是因為衛國有上將軍名王廖。 肥下之戰,秦將桓齮攻趙。 邊防名將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以王廖為主將的趙軍會合后,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 李牧認定秦軍勢盛,不可正面進攻,要趙軍先是采取筑壘固守,伺機反攻的方針。 秦軍進攻趙國肥下,趙將趙蔥諫言支援,李牧駁回,認為敵攻而我救,是制于人,兵家大忌。 王廖看過地勢地形,再諫支援,提出我軍力弱,耗不過秦國,要先行出擊。 他率三千騎奔襲,引出秦軍主力。主將李牧可借機率趙軍主力襲擊秦軍大營,盡奪糧草輜重。 嫉妒王廖為主將的趙蔥說: “衛國小而人寡,你在衛國做上將軍,領的兵就數千人。你只會打數千人的仗,這種十萬人的仗根本不知道怎么打。三千人,何以能引出秦十萬大軍?將軍已點明此為陷阱,你聽不到乎?依然要跳下去,是自以為比將軍還要厲害乎?” 王廖立下軍令狀,引不出秦軍,拿頭來換。 李牧從之。 王廖領三千騎兵,要騎兵在馬尾巴上都用繩子綁上樹干。三千騎兵奔出趙營之時,煙塵滾滾,遮天蔽日,人馬于塵埃中若隱若現,像極了十萬大軍出征。 秦將桓齮在塵土飛揚中看到趙軍軍服,大喜過望,誤以為趙軍主力來與之正面作戰,盡起大軍迎戰。 王廖并不接戰,撥馬便走。考慮到秦軍或許提防埋伏,不敢深追,帶著三千趙軍,一路盡在一馬平川設不得伏的平原逃竄。 此舉正打消桓齮疑慮,下令三軍盡出,追擊不輟。趙國調守邊大將李牧回援,證明已無余力。 滅了最后這支趙軍,趙國即滅。 在桓齮眼中,煙塵里就是他的滅趙之功,一連追出三百里。 李牧覷準時機,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又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撤回的秦軍。 經激烈戰斗,大敗秦軍。 世人只當肥下之戰是李牧的成名戰,卻不知也是王廖的成名戰。 此戰過后,應居首功的王廖卻辭了趙,歸回衛國,托同為衛人的呂不韋報予秦國。 只要秦國給衛國留宗祠,保社稷,讓衛國存在下去,王廖便不領六國之兵,不與秦國為敵。若是秦國愿將周行分封,予衛國建國的四百里地,他王廖可為秦國而戰。 秦國只應王廖保宗廟社稷,衛國四百里地給不了,王廖遂長居衛國不再出。 看了呂不韋親手寫的書信,以及上面繪的王廖圖像,嬴成蟜確定了是真的王廖,不再糾結,恭敬執衛禮。 這衛禮,讓最為熟悉各國禮制的大儒伏生來也挑不出一絲差錯。 王廖都微微動容,起身還以衛禮,神情眼見親近一分。便是在衛國,現在也少有人能做出這般標準的衛禮了。 嬴成蟜討厭繁文縟節,但不是不會。 這套繁瑣的衛禮做給王廖,自然是拉攏王廖的心,他是真心想要王廖代其出征。 他怕了,怕到發抖。 蒙驁就是過于擔憂蒙武,蒙恬,引發疾病而死,他不要阿母步蒙驁后塵。 或許是年齡夠了。 上輩子和這輩子加起來,他也五十多歲了。 又或許是最近沖擊有些多,有些大。 先有老將蒙驁歿病榻。 再有老兵血未涼,殘軀難馳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