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蒼就不能看出來乎?大多事我平日都是懶得去想,不是想不出。” “大點聲。” “唯。” 張蒼坐正,一臉嚴肅。 “長安君在韓地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很是明了,他驅(qū)逐貴族,任用百家門生,大力發(fā)展學(xué)堂,取士不看出身只看學(xué)問。他要打破只有貴族能為官的現(xiàn)狀,要人人皆能成貴族,要捅破貴族的天。 “他不滿足只在韓地大開民智,他想要全天下開民智。 “有教無類,要天下再無稷下學(xué)宮,要天下處處稷下學(xué)宮。這也是老師多年愿景。 “但這不是貴族所愿,這是掘貴族的根,所以長安君要與天下貴族為敵。 “這也不是陛下所愿,陛下以法家得天下,奉《商君書》為圭臬。而《商君書》中明確寫了愚民二字,陛下身體力行,焚書令,挾書律便是證明。所以變法最后,長安君要與陛下為敵。 “陛下不想要開民智,是根據(jù)《商君書》中明確寫有農(nóng)民無知,沒有學(xué)問,就不會想其他的事,只知道好好種地,務(wù)農(nóng)。 “開了民智,農(nóng)民有了思想,知道了更廣闊天地,就會不滿足于種地,想要走出田畝,走出村郭。這樣會破壞國家穩(wěn)定,還會讓糧食減產(chǎn),不利于陛下統(tǒng)治。 “想要讓陛下同意開民智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讓陛下看到開民智的好處,且這個好處大于開民智的壞處。第二種是要陛下看到不開民智的壞處,且這個壞處要比開民智的壞處還要大。 “長安君選擇雙管齊下。 “他除掉了孟西白三家,孟西白三家滅亡讓秦國空缺了許多官位。秦國沒有學(xué)堂,沒有足夠人才填補,這些空缺的官位若是一直無人頂替,必然會使秦國生亂。 “而秦國能為官,做好官者只有貴族。若是貴族集體商量好都不應(yīng)陛下,若是老師不站出來,我是想不出陛下有何破解之法。 “事后此事雖然由老師門生入秦而完美解決,然長安君目的已是達到,經(jīng)此一事讓陛下明白。若陛下不想要被這些貴族扼住咽喉,秦國就需要自己培養(yǎng)官員……” 荀子點點頭,伸手示意弟子不必再往下說。 張蒼有些意猶未盡。 “弟子還未說完。” “這就夠了,你還當真看清了。往后的事不過是照貓畫虎,換湯不換藥。” 荀子本來以為見微知著,從孟西白覆滅足以讓始皇帝看出開民智的必要性,但沒想到的是。 孟西白三大世家滅亡的危機感,只是讓始皇帝在咸陽起了一個咸陽學(xué)府。 里面此時雖以鬼谷子門生,荀子門生為主。但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學(xué)府不專指哪一家一派。而是如稷下學(xué)宮一般,是一個包容百家的學(xué)府。 荀子和嬴成蟜商議后得出結(jié)論,危機感還不夠大,孟西白覆滅空缺的官位還是有點少,不足以讓始皇帝廣開民智。 孟西白不夠讓始皇帝有足夠危機感,那就全體貴族來湊。 待嬴成蟜打理好韓地,讓始皇帝看到開民智也不會生亂的韓地。接下來就要著手對付咸陽貴族,把韓地的成果在咸陽推動,為天下人謀求一個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利益被侵占的貴族必然會強烈反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