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咸陽殿的呼聲漸聞漸稀,始皇帝被周圍的安靜驚醒。 通天冠掛著的珍珠輕撞輕響,清脆又響亮。 在分封群臣之后,往日朝會至少能剩下小半數場地,稍顯空曠的咸陽殿,今日險些被填滿。 這些面孔始皇帝都能叫得上名字,但好些都已經陌生了,好像經年未見。 [當初這些人都是那豎子的班底,現在想致那豎子于死地的也是這些人,呵。] [朕不過是想以郡縣取代分封,要這些人自此再無封地,要天下只有秦國。] [要這些人再不能自立為王與嬴氏一族比肩,奪我大秦基業。] [朕本以為朕做的已是狂勷,那豎子竟想要將這些人絕種,享榮華富貴于當代。] [父皇當初言這豎子心有猛虎,其心之狂天下無人能及,朕還不信,誠不假也。] “伏生。” 始皇帝沉喚。 “臣在。” 剛順著大勢道了聲“陛下圣明”的儒家領袖,博士伏生應聲起身。 “上次你言,朕應統一整合秦國車軌,朕陳利弊。未知今日,汝可還堅持汝念。” 實現儒家思想報復,是伏生畢生心愿,為此不惜背負千秋罵名。 而書同軌這三字,最早乃是出現在儒家經典里。 《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伏生大喜過望,上手在身前交叉兜圈,彎腰下拜到一半,驚醒始皇帝不喜周禮,慌忙直起腰拱手低頭。 “陛下若要一統天下,不僅要整合車軌,更要統一裝束。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方是盛世也。 “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牛馬被野,馀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 “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語。望陛下以今作古,再創輝煌大世。” 伏生話音方落,席間一無官有爵的小世家主起身指著伏生破口大罵。 “無知腐儒,太子救爾等性命,陛下放爾等性命不思感恩,仍舊妖言惑眾矣。左相早言,周禮不適秦,周制不適秦,汝不聽左相之言乎!” [呵,以斯做盾,你也配?] 李斯大腿發力,正要二次起身。 聽聞伏生言語驟響,腿部放松。 “吾聽聞有人得封地時縱聲大笑,言千年分封制好。藏于左相身后,假借左相之名言說周秦異也。虞夏商周秦,朝代更五,而天下可有更?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爾面目可憎,偽心向秦,仁較巧言令色者甚少也!《論語》有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汝不讀《詩》乎?不唱《無衣》乎?勸君每日三百遍,以正思也!” 從分封,郡縣制的爭論中,單純的伏生總結了一個道理。 將事物說透徹直達根源,不去思考淳于越教其的審時度勢,便是取勝之道。 小世家主這場辯論還沒開始就結束了,論講道理,他怎么講的過二十數年低首窮經的伏生? 不講道理講勢力,其萬沒想到伏生如此不合規矩。一點都不遵循規則,直接把他拿李斯做槍這件事擺在了臺面。 本來想挑起法,儒兩家對立,坐山觀虎斗的小世家主惱羞成怒。 “就該將你們盡數坑殺活埋才是!” 伏生并不知悉淳于越還活著這件事,被小世家主二揭傷疤,言不論道而侮人,大怒。 “爾可要見吾劍之利!” 蒙恬,李信這種在戰場廝殺的將軍最喜歡這種叫板。 但自矜身份尊貴,不少都自詡是秦國血統最為純正老秦人的世家,貴族,卻早就沒有了秦國那份血性。 扔下一句陛下面前不可失儀,儒生無用的話便坐回席位。 但這個小世家主言論不濟,不代表世家盡皆言論不濟,其只是拋出去試探始皇帝和重臣反應的磚而已。 見始皇帝坐于其上不言不語,不偏不倚。 時任上卿,一代成貴族的名家姚賈起身,先對著始皇帝行了一個周朝拜禮。 然后道:“請陛下恢復周禮,以禮代法,用以治人。” 伏生望著姚賈的眼神中有三分不解,七分欣喜。 只要想恢復周禮,那就是我儒家的朋友。 隨拜道:“臣附議。” [學問甚越不知幾多,世故差越卻是極多。] 李斯暗思,剛剛對伏生生起的些微欣賞消失的無影無蹤。 王綰,馮去疾對視一眼。 王綰搖搖頭表示陛下此刻心情不佳,此事不宜摻和,我等不要多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