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忠,忠于國家,忠于皇帝,忠于天下秩序,忠于自己的本心。 天下秩序就是孝,歷代莫不是以孝治天下,這個孝即是孝順,也是長幼尊卑,各得其宜,各安其分。 “天子為天下之君、萬民之父,自古有之,《春秋》曰:臣子背君父、事雖不同,其類一也;《左傳》有云:君父之命不校;《史記》亦言:雖君父之尊而不奪臣子所好愛,匹夫不可奪志。”張居正首先解釋了下君父的由來,自古有之。 從春秋到史記,再到漢書、后漢書、魏書、晉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實錄都有記載。 這就涉及到了天下運行的基本邏輯。 張居正回答了陛下問的問題,君父到底由何而來,而后繼續說道:“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 孝,長幼尊卑;敬,敬畏尊崇;忠,盡己本心;貞:堅定不移。 君父居于九重之上,如果天下能夠順從孝、敬、忠、貞,這君父便心安了。 歷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就變的清晰了起來,那就是所有人都遵循長幼尊卑,那么最尊貴的皇帝,就不會和路易十六一樣,摸不著頭腦了。 張居正頗為恭敬的俯首說道:“父為家君,君為國父,以父為君、以君為父,君父二為一,一為二,君父一體。” 話到這里,就不能再往下說了,無論皇帝問什么,說什么,張居正都不打算繼續說下去了,因為下面的話題,真的不能繼續了。 張居正生怕皇帝蹦出一句:十歲人主,可為家君,可為國父? 朱翊鈞笑著說道:“元輔先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陛下圣明。”張居正一聽這話,立刻就打了個哆嗦,陛下說這句,還不如問十歲人主如何為家君國父呢!!至少張居正還能回答一下十歲人主為何能成為天下家君國父! 陛下搞這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張居正不知道如何回答。 陛下這句只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聽到了只能當沒聽到,但是這句話既然已經聽到了,還是跟烙印一樣的刻在了張居正的心里。 一就是一,君王就是君王,二就是二,父親就是父親。 這么一拆分,天下秩序就立刻崩解了!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若是拆分開,那禮法何在? 君和父這兩個身份,如何能夠區分的開! 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兩種身份,就是兩種身份,而不能混為一談。 有些問題不去思考,就不會有任何的疑慮,但是一旦有人打破了這種禁忌,提出了問題,再去思考的時候,就變的奇怪了起來,再也回不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