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看到官家趙佶那副激動難抑的表情,楊戩心中酸得跟恰了檸檬似的。 可他還得努力當好捧哏的角色,朝著官家趙佶小聲地道。 “官家,這篇文章聽起來是極好,可為何奴婢觀其文,卻為何叫少年中國賦,這中國……” “你呀,枉跟隨在朕身邊多年,連何謂中國都不知曉。” 趙佶撇了一眼楊戩,不過自己心情正好,跟心腹近宦解釋一下也未嘗不可。 “中國者,取天地之中王朝之意也,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博學多才的官家趙佶洋洋得意地沖楊戩顯擺了一番之后,撫了撫短須,甚是欣慰地道。 “小高落中國于答卷之上,這就足以證明,此子亦知何謂中國也……” 趙佶清楚,漢唐之際,中國、華夏之謂,皆指當時立足定鼎于中原大地的強大王朝。 然大宋立國至今,百年積弊,數(shù)代帝王,無不意欲銳意進取,以復漢唐之舊觀,寄望大宋能夠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央帝國。 奈何命運坎坷波折,至今,仍舊未能平定西夏以復河套,至于幽燕之地,更是被遼國牢牢掌控。 若是其余貢士以此為題作賦,怕是題目十有八九,肯定是少年大宋賦。 而小高這個孩子雖然有些孩子氣,非要以《少年中國賦》為題目。 在官家趙佶看來,這分明就是小高的心之所向。 不然為何他在省試之時,兩篇策問都充滿著強烈的銳意進取,變法革新的精神。 而他這篇《少年中國賦》中,同樣有著奮發(fā)向上的剛強斗志。 既是自勉,同樣也是在激勵大宋文士之血氣。 “此子當真沒有讓朕失望,朕,已經(jīng)有些迫不及待,想要一睹為快了。” 看著官家那副神采飛揚的模樣,楊戩摸了摸鼻子,默默地侍立于一旁。 他終于明白,為何高璋那位少年神童會如此得多才多藝的官家的喜愛。 就連恩寵都在自己這位心腹近宦之上,正是因為這小子行事作為,看似不經(jīng)意的,偏偏都撓到官家心頭癢處。 趙佶關于高璋落筆于紙上的是中國而非大宋的猜想,這點倒真與高璋不謀而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