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江南每送回一封密折奏報,康熙想砍李煦之心就更重一分。 如今最要緊之事莫過于盡快平息民憤、安穩江南局勢,處理李煦只是第一步,敏若覺著今年秋狝回來之后,康熙大約也閑不下來了。 江南之事對康熙而是最難只在“繁瑣、平衡”四字,艱難的地方在于不能最快地把控局勢、隨時做出應對,但破局的方法康熙心中早已明晰。 處理李家、孫家——孫文成家中的熱鬧事可不比李煦家里少。 曹家康熙本是不打算松手的,但隨著京中一本《斬貪鳴冤》也愈演愈烈,街頭巷尾人皆傳唱,而江南之地也逐漸翻出了曹家的熱鬧事,康熙便知道他不得不狠心做下決定了。 免官、抄家,論罪發落,或賜死或流放或落為平民,轟轟烈烈在江南煊赫一時的曹李兩家加上一個孫家終究沒能傳承下百年榮華。 這三人里孫文成算是最倒霉的那個,他受曹寅栽培,效忠康熙,今年剛上任杭州織造,本來滿腔雄心壯志準備大展拳腳讓孫家成為第二個曹家,轉頭便被李煦之事波及,進入了炮火圈。 他家也算累世詩書之家,祖上也曾闊過,近年局勢穩定之后投靠曹家,孫文成又早早入朝為官,近年受曹寅扶持栽培,引薦與康熙,又得受重任。 人人都知織造官是皇帝的心腹,孫文成也不是一步登天做到這個位置,從前在朝中他也算步步都走得很順,如此情形之下,族中有人得意忘形也是在所難免。 小辮子是一抓就來,但若單是他犯事,鬧出來絕對引不起如此大的民憤,還是順了李煦的東風了。 至于虧空公銀……只能說康熙害人不淺。按理剛上任的杭州織造手不可能伸得那樣快,腳跟還沒站穩就往公銀里伸手,可架不住康熙早示意明年要南巡,孫文成新官上任,正是急于拍康熙馬屁的時候,精神抖擻地走馬上任后便希望借準備接駕之事徹底站穩腳跟。 結果腳跟倒是穩了,只是不是在江南穩的,是往寧古塔穩的。 康熙對李煦可謂失望至極,為了安撫民心,對李家下手也不輕。 對曹李孫三家的處理結果都是他自己做下的決定,李家是罪有應得,而孫家在他心中并無特殊地位,推出去平民憤也毫不手軟猶豫。 唯有曹家,有舊情分在,又未有人捅出曹寅有大罪過,康熙暗示去往江南的富保穩定局面,他不希望接下來的風聲再往曹家發酵,然后干脆地給了處理結果,免官抄家,填平公賬。 比起見了血又流了放的另外兩家,曹家倒也算是平穩度過了此劫。 不過瑞初當然沒有留給康熙再將曹寅的子侄推到江寧織造那個位置上的機會。 曹家從曹寅父輩開始就板上釘釘是要效忠康熙的,這些年康熙對江南局勢的掌控也幾乎都來自于曹寅。 既然要從江南起撬,瑞初就沒打算讓那個位置再坐上曹家人。 而且……最緊要的位置被內定給了曹家人 ,她還怎么在朝中煽風點火啊? “搞八?”敏若問。 瑞初點點頭,垂眸望著茶鐘里的茶湯,指尖輕點炕幾,“多半是他。……不過也并不主要針對他。《斬貪鳴冤》趕得太是時機,皇父心中必定起疑,先將嫌疑推出去保全自身才是萬全之法。” 而之所以決定拉她那位八哥來接這口從天而降大黑鍋,則是因為在對一、八兩家的密切監視,以及不斷地追尋那兩個侍衛家小蹤跡之下,隱約發現了八貝勒府在其中的影子。 好巧不巧,瑞初這人比較記仇。 至于朝中布局,則是無差別地針對她每一位野心勃勃的兄長。 江南三大織造位置空缺,有眼睛的人都知道那三個位置的重要性,有心那個位置的皇子就不會錯過這種大好機會。 ——雖然這個機會風險與利益并存,皇子在康熙身體強健的前提下圖謀屬于他心腹的位置,明顯屬于作死行為。 但利字頭上一把刀,巨大的利益足夠讓幾位皇子鋌而走險拼一把。 而瑞初,她也打算作一把死。 正因為要作這個死,她才越要將京中的水攪渾。朝中為了那三個織造位置鬧得越狠,她成功的幾率就越大。 畢竟作死之后如何全身而退,也是一門學問。她扯下水的哥哥們越多,成功之后作為既得利益者的她看起來才越無辜、越安全。 瑞初端坐炕上,舉止清朗蕭肅一派端正矜莊之態,面容清冷好似高山冰雪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敏若瞥一眼女兒,卻覺著自己好像看到一顆流心的黑芝麻餡湯圓。 戳開皮之后,里面的黑水堵不住地往外冒。 但是沒關系,她喜歡。 要搞大事,心眼不夠可不行。 敏若目光溫和地看著自己女兒——她家崽心性如此善良、三觀如此端正,若是心中一點成算都沒有,出去豈不是要受人欺負? 不枉她這些年日以繼夜勤勤懇懇地向瑞初灌輸厚黑學。 口水沒白費。 “虞云那邊做好準備了嗎?”敏若又問道。 瑞初輕笑,“去歲皇父興起命御前眾侍衛聯詩作對,我與虞云在旁,虞云亦和兩句,拔得頭籌;去冬考校八旗子弟騎射武藝,皇父便命虞云即興做四言詩,亦得。虞云在御前那兩年,本就展露不少文采,如今一切鋪墊齊備,只待正果了。” 而在此之前,她會借大阿哥與太子的手和動作,將原本康熙可能中意的織造位人選逐一踢出局。 虞云御前侍衛出身,忠心耿耿又文采盎然。且本就是江南人,一個迎娶了大清固倫公主的漢軍旗江南人,身份就如專門為而今江南局勢之下的江寧織造位置捏造出來一般的合適。 在康熙有意向的心腹一個個出局之后,還會有比虞云更加合適的人選嗎? 康熙或許會舍不得瑞初這個女兒,但在江南安穩這個重量級砝碼之下,對女兒的不舍也只有認輸的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