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初三輛卡車的車隊,逐漸發展成了15輛的大型車隊,于耀陽出錢最多,占了大股。 每年車隊分紅就有幾十萬,這買賣他都交給兩個舅舅打理,他不怎么過問。 家里的漁船也從上大學時的一艘到畢業時的五艘,于家做海產品比別人有優勢,自家有車隊,撈上來的海產品不僅供本市的幾大飯店,還能運輸到外地,一條龍。 船隊的事于耀陽基本也不怎么過問,他聽取了如棠的意見,給了船老大分紅,船老大幫忙管理著,于耀陽夫婦只負責重大決策。 于耀陽真正的重心,放在了他跟兩個同學合伙開的外貿公司上。 他大學專業是進出口貿易,對國內的政策摸的比較透徹,合伙人都是本專業的同學,其中有個家里是有背景的,消息靈通。 于耀陽憑借前期積攢的財力,以及出色的領導力攢了局,一共三家合伙,在d市開了本市第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 一開始公司除了三個老板,只有兩名員工,第一年的效益也是平平無奇,只做成了一單,賺了三萬塊。 這點錢,還不夠于耀陽車隊一個月的收益,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行業領路人,這三萬塊錢讓如棠夫婦看到了希望,這行還是有利可挖的。 大二的時候,于耀陽的貿易公司賠錢了,國外那邊對接失誤,一下損失了十萬的貨。 其中一個合伙人扛不住,撤資了,另外一個也士氣大減,只有于耀陽干勁十足,損失他來承擔,因為他媳婦說了,失敗的經歷,有時候比成功還寶貴。 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站起來。 有賢妻的鼓勵,再加上他產業多不差錢,于耀陽又追加了二十萬投資,在年底終于把賠的錢扳平,轉過年就做成了一筆二十萬的大單。 商海沉浮,經歷了起起伏伏,心態越發平和,在大四這年,于耀陽夫婦以100萬的價格,收購了之前合作的藥廠。 這一舉動震驚了整個北方商圈,誰也沒想到,幾年前,還在給藥廠送藥材,打政策擦邊球的小兩口,竟然在幾年后逆襲,收購這么大的藥廠。 這家藥廠原是北方老字號,按說不至于倒閉。 但因為管理上具有諸多漏洞,人員臃腫,內部腐敗等問題,終究是入不敷出虧損嚴重,賣給于耀陽時,已經是空殼了。 經過幾年的經濟開放,北方有一百萬的大老板大有人在,但是沒人敢收這個爛攤子,唯恐會砸在手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