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朝鮮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學黨已經從長跪宮門前的和平抗議演變成了實際上的暴力起義。 朝鮮政府懇求袁世凱讓北洋出兵,而日本政府也極力勸說清政府出兵,為他們增兵朝鮮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同時開始尋找宣戰(zhàn)的借口 對此早有準備的李鴻章第一時間電令袁世凱,命令他務必要將朝鮮主要王室成員帶離漢城,允許他使用致命武力掃清任務障礙。 這就是將首先開火的權利交給了袁世凱,因為不用想都知道日本人會攔截。 在意識到李鴻章期望他主動挑起戰(zhàn)爭后,袁世凱果斷決定,他要離開前在漢城挑起戰(zhàn)爭。 他手中的部隊開始秘密集結,他本人則準備照會日本使館打算和日本駐朝代辦就朝鮮目前的局勢進行磋商。 雙方不約而同的開始尋找起開戰(zhàn)的借口。 與此同時直隸提督葉志超和聶士成所部比歷史上提前出兵朝鮮,并且李鴻章硬是將消息壓了好幾天才根據合約規(guī)定告訴日本、 同時鴨綠江防線也開始備戰(zhàn),火炮進入炮位,士兵分發(fā)彈藥。 北洋第一軍則開始在旅順和天津等港口集合,準備由海軍護送前往南浦。 兩洋艦隊也拉響戰(zhàn)斗警報,艦船添加燃油,裝填彈藥,港口外進行戰(zhàn)備巡邏。 外交部門也向德國外交部告知,朝鮮即將發(fā)生某些雙方不樂于見到的變化,并建議從北洋雇傭更多的“護衛(wèi)隊” 心領神會的德皇立即同意,于是一支近兩萬人,攜帶重炮的護衛(wèi)隊趁著日本關注舊軍的時候在德國商船的掩護下進入朝鮮。 而日本也是差不多的動作,在得到出兵的借口后立即開始緊急動員,第一批增援部隊準備借口護送大鳥圭介返回漢城和保護日本商民登船出發(fā)。 如果這支隨行的部隊會和之前就在朝鮮駐扎的三千多日本士兵,日本將在漢城仁川一線占據絕對優(yōu)勢,而且將牢牢控制仁川這個至關重要的港口。 仁川這個因為天津和約而拱手讓給日本人的港口越來越讓北洋上下無法忍受,所以必須要將這個釘子給拔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