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原來,劉家寨村位于沿山縣南邊,祁連山腳下,距沿山縣城約三十余里路,是沿山縣最為貧困的村莊之一。劉家寨村一社又位于劉家寨村的最南面,緊依著祁連山,其貧窮程度,相對于劉家寨村其他的社,就更甚了。 對于貧困山區來講,人窮怕了,就期盼著殷實富裕。 如何才能殷實富裕?除了舍命干以外,就是起個好名字。 對傳統文化熏陶深厚的國人來講,起上一個好名字,就等于人生成功了一半。 劉富貴的上一代,是裕字輩,名字中間一個字是‘裕’字。到了劉富貴這一輩,是“富”字輩,名字中間都帶個‘富’字。在劉姓‘富’字輩的人中,數劉富貴的名字起得最好,不僅中間帶了個‘富’字,第三個字捎帶著把‘貴’字也給占上了。 又富又貴,這是多好的一個名字啊!可惜,光名字好不行,還得名符其實才行。事實上,劉富貴既沒富也沒貴。 劉富貴家里人口少,大集體的時候,掙不了幾個工分;就算是掙到工分了,劉家寨村子窮,產出低,工分也不值錢,一個工分才攤幾分錢,指望著掙工分過富日子,肯定是不可能。劉富貴的婆姨葛桂花是個老病號,掙得工分少不說,平時還要看病。劉富貴的丫頭和兒子還小,還在上學,劉富貴家掙到少,花的多,入不敷出,日子就窮。 后來,劉富貴好不容易等到丫頭劉文秀小學畢業了,就迫不及待地讓丫頭回家務農來了,開始幫著家里掙工分,好供濟著兒子劉文明上學。 包產到戶前,劉文秀出嫁了,嫁給了劉家寨大隊大隊長的兒子王文雄,家里面只剩下劉富貴老兩口和兒子劉文明三人。包產到戶時,劉富貴家人口少,沒分到多少地,而且分到的那點點地,也貧瘠,產不出多少糧食來;再加上兒子上高中了,白白少了個壯勞力不說,各方面的花費更大了,劉富貴家的日子就越過越窮,成了劉家寨村最貧窮的人家。 盡管如此,劉富貴不為卑賤所惑,不為貧窮所擾,篤定地把實現自己名字中“富貴”的理想,寄托在了兒子劉文明身上。從兒子劉文明的身上,劉富貴看到了自己富裕文明的希望。 在劉富貴眼里,誰家的娃子,都不如自己的娃子。劉富貴認為,自己的兒子劉文明,才是劉家寨村最聰明、最有本事、最有前途的娃子;將來,劉家寨村要出個大學生,出個工作的人,出個當官的人,那一定得是自己的兒子,沒有其他人家娃子的什么事。 所以,盡管家里窮得叮當亂響,盡管有時候連劉文明的學費或生活費都要交不上了,劉富貴供濟兒子劉文明讀高中、將來要考大學的努力,一直沒有松懈過。 為什么會如此?因為劉富貴的一兒一女,的確是太優秀了。 我先給大家說劉富貴的丫頭劉文秀的情況。 劉富貴的丫頭劉文秀,人長得亭亭玉立,眉清目秀,性格貞靜賢淑,是個持家過日子好女子。 很小的時候,劉文秀就聰明伶俐,活潑開朗,進出院子都是蹦蹦跳跳,只要劉文秀在家里的時候,劉富貴家院子里,就響起銀鈴般的笑聲,讓這個貧窮的院落,充滿了歡樂祥和。 劉文秀只上了個小學。劉家寨小學就設在距劉家寨一社一里多路的大隊上,劉文秀聰明伶俐,學習成績很好,考試總是全班第一名。那時候,才八九歲的劉文秀,就知道幫著家里干活了,在放學回來的路上,別人家的孩子都嬉笑打鬧著玩,劉文秀自己一人,在路邊的地埂上,拔草,帶回家喂兔子。 回到家里,別人家的孩子們,書包一扔,就撒野玩去了,劉文秀不是到地里幫著父母親干活,就是在家里給父母親做飯,或是安靜地寫作業。 劉文明剛上了二年小學,劉富貴就不讓劉文秀上學了。 劉富貴心想,丫頭子嘛,將來要嫁人呢,上個學干啥!丫頭子雖然還小,也干不了啥活,但在家里干點零星活還是可以的,最關鍵的是,丫頭子把家里面零星活干掉了,兒子就不受拖累了,就能安心地讀書了。 所以,劉富貴就不讓劉文秀念書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