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經濟復蘇正在正軌之上,而張居正卻再次向皇權發起了挑戰。
撤皇帝制,啟用新制,他認為是歷史的潮流。
可推翻皇帝制,是眾望所歸,可推翻那個人,往往會舍不得皇帝制的。
歷史上有太多人,舍不得皇位的。
而那種真能舍棄皇位的人,屈指可數,那才是圣人。
圣人終究是少數,俗人才是最多的。
推翻皇位的人,往往還要坐那個位置。
可笑不?
能徹底看開,并真的不要的人,千古才有幾個人啊。
張居正絕對不是那樣的人。
他是一個權力欲望極重的人,他辭官歸鄉那幾年,他幾乎大門都不出,面容則肉眼可見的衰老。
重新執掌天下權柄之后,六十多歲的他越活越年輕。
這樣的人,舍得將皇位拱手讓人?
他所謂的推翻皇帝制,無非是把朱家變成張家而已,把皇位挪到自己家而已。
而張居正抓到的機會,對萬歷帝發動沖擊。
萬歷帝早就盯著他呢。
他把二次復起,當做實現政治抱負的臺階。
萬歷帝同樣將張居正視為最大的敵人,他一直在觀察張居正,也一直在監控他的布局。
這幾年也琢磨明白了,張居正還要第二次沖擊皇帝制。
這次,皇家犯錯了。
張居正先放大這個過錯,然后借機向皇帝制發起沖擊。
萬歷帝的二兒子,朱由檢老丈人嚴重貪污違紀,被朱由檢包庇下來,張居正發現后,并沒有立刻發難,而是助長朱由檢的老丈人,繼續貪污。
第二次,朱由檢又給遮掩下來。
而報紙上忽然就出現了流言,但被張居正壓了下來。
此事本以為就過去了。
但在萬歷十八年京察中,被御史揪住不放,甚至要求萬歷帝罷黜朱由檢的郡王職位,貶為庶人。
而基于此事反應最大的,是他的兄長太子朱由校。
朱由校激烈反對,死保弟弟。
這就給了張居正可乘之機。
貪污,在萬歷朝是大問題。
因為萬歷朝沒錢,早年間幾次肅貪,從權貴身上割肉,反哺民間。
朱由檢犯錯,自然被上下揪住不放。
張居正反應最大。
萬歷帝可舍不得朱由檢這個兒子,隆慶帝在時,就說他這兩個孫子,一個皇帝,一個賢王,未來會支撐起朱家宗室,起碼能延續皇帝制五十年。
事實證明,隆慶帝眼光很好。
朱由校得到文武青睞,都得說一句太子賢明。
朱由檢能力極佳,這些年幫助朱由校秉政,兄弟配合無間。
最讓萬歷帝欣慰的是,太子并不猜忌弟弟,反而對弟弟親愛有加;弟弟朱由檢也從未垂涎過兄長的皇位,反而全心全意地幫助兄長。
兄弟倆配合無間,前朝諸事處理得井井有條。
而且,還能和張居正分庭抗禮。
可見這對兄弟的治政能力。
朱由檢還是犯錯了,他的王妃,是有名的賢妃,可他的岳父可不咋地,平時在家連大米飯都舍不得吃,頓頓吃粗糧……反正,朱由檢看到的是頓頓粗糧。
他不在的時候,老岳父吃啥他就不知道了,反正民間都說是極盡奢侈。
王妃周氏,則是他的賢內助,他能成為賢王,和王妃的佐助息息相關,他王妃本可以走向臺前,成為一名官員的,可她為了丈夫的前途,默默隱居幕后支持他。
最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和皇嫂張嫣有幾分像,和皇嫂一樣賢惠……
所以,他岳父第一次求他的時候,他心里下意識認為,岳父不是一個鋪張浪費的人,俸祿絕對夠吃飯了,不可能去貪污的。
他岳父也說自己冤枉,他也就信了,畢竟不是什么大事,他一個郡王,又不是太子,何況是他的岳父,貪幾萬塊而已,還是栽贓的,先壓下來,再查清楚,若真是他岳父貪污,他會毫不猶豫秉公執法。
而正在查的過程中,他岳父第二次貪污了。
他不再相信岳父了。
可是,他的賢內助跪在他面前,求他幫幫她父親,他沒法拒絕自己的妻子跪在他的面前,苦苦哀求,但也僅此一次。
這才有了第二次遮掩,當時他沒想到會釀成這般苦果。
他確實聰明,但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犯了錯誤。
一個宗室藩王,犯點錯誤才是正確的,這樣才會讓皇帝、讓百官、讓天下放心,認為他沒有垂涎過皇位。
反而有賢名的賢王才要小心。
朱由檢覺得無所謂,他不介意污點,恰恰也需要污點。
結果張居正卻抓住機會,大做文章,劍指皇帝制,還有人撰寫了一篇文章,消除特權階級,建立平等民主的新政治體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