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商軍在魏都大敗,十幾萬人被俘,商軍損失慘重。
元軍臨陣脫逃,在伏爾加河遭遇伏擊,全軍覆沒。
明軍大勝。
成化十八年末,魏國宣布投降。
朱見漭兵至伏爾加河,十七次擊敗商軍,在成化十九年初,揮師西進,殺進伏爾加河。
成化十九年春,商國東京喀什投降。
成化十九年秋,莫斯科被圍。
老邁的朱見漭,再次出現在莫斯科之外,他也倍感唏噓。
魏國投降,隋國分裂,大元遠征軍全軍覆沒,歐亞大陸上,只剩下商國苦苦支撐。
而商國國都,亦被包圍。
朱佑榶卻倒在病榻之上,并非商國國力差,也非商軍不行,而是皇帝在成化十八年就病重了。
年紀輕輕的朱佑榶,因為早年耗損元氣,經常吐血,至今也沒調理過來。
所以年紀輕輕,就已經病重了。
明軍勢如破竹,和朱佑榶病重有直接關系。
此時,大明包圍商國國都。
朱佑榶只能讓太子,用當年俘虜魯王的人情,換取大明退兵,大商不承認戰敗。
朱見漭只提出一個要求,大商解散歐亞非命運共同體聯盟,重新回到大明懷抱,建立新宗藩體系。
朱佑榶不同意。
城外的明軍圍而不打。
朱佑榶卻知道了,朱老四欠他的人情,不敢不還,但又真的不想還,所以就把他熬死,等他死了之后,再攻打莫斯科。
朱佑榶全靠藥吊著命,活不了幾天了。
大商也進入了死局。
他繼續派人談判。
他很清楚,大明要的不是土地,而是開放市場,大明需要世界市場,一旦世界市場關閉,大明就會陷入孤立無援,國內就會崩潰。
成化九年,就證明了這一點。
大明離不開世界。
但世界能離得開大明。
所以,朱見漭要在有生之年,率軍往西,一路胖揍,就是要打服這些國家,起碼要開放市場二十年!
也就是說,大明想將世界大戰推后二十年!
朱佑榶本想,戰爭在他這一代結束。
如今各國是最勃發的時代,軍隊又經過十余年的鏖戰,已經成為了精銳之師。
大明的弱點已經暴露了,嚴重缺糧。
而且,他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最精華的一代人。
即便朱見漭還在又如何,他能擋得住一次兩次三次,能擋得住十次二十次嗎?
就算他能扛得住,大明的后勤也扛不住的。
看看,成化十年,大明為什么打印度,而不打魏國?
因為大明缺糧。
解決了糧食問題,又積攢了這么多年,大明才西征,才有這個實力西征。
朱佑榶親眼看到了明軍戰斗力,真的不如魏軍、商軍、元軍,但是,大明能用的財力太可怕了。
現代戰爭,拼的是資源,拼的是國力。
大明在這點完全占優。
而且還有朱見漭這位軍神坐鎮,軍心大定。
朱佑榶并不害怕這位軍神,不管他打仗多么厲害,他終究是人,只能在一個戰場上指揮。
全世界優秀的軍事統帥也很多,就算不如朱見漭,也差不了多少。
只要戰爭拖下去,大明一定會崩潰的。
大明缺糧啊。
可是,最佳機會從他手中溜走。
這就涉及到天命了,隋皇先駕崩,魏皇緊隨其后,他接著病重,給了朱見漭可乘之機。
真的是命,如果這些人再熬五年,誰死誰活就不一定了。
之所以朱見漭要將世界大戰延后二十年。
因為二十年內,大明的加高工程就要竣工,大明的火車從蒸汽時代就會進入內燃時代。
大明的飛機、坦克、大炮,就可以縱橫天下。
最關鍵的是,有充足的糧食!
這二十年,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朱佑榶知道,二十年后,藩國可能再無機會挑戰世界霸主了,人心不可能這么齊了。
只能寄希望于大明瞎搞,搞得離心離德,搞到自己崩潰。
可這可能嗎?
“爺爺,孫兒今天才知道,您為何要選他。”
“您真的好有先見之明啊。”
“四叔的戰略眼光,比父親、比孫兒強了不知幾倍。”
“若無您的光輝遮擋,他一定是這個時代的強人。”
“孫兒不如他,遠遠不如他啊。”
朱佑榶忽然懂了老皇帝易儲的深意所在。
看看朱見漭這幾仗打的。
打仗不是給他展示軍事才華。
而是政治上的超高戰略眼光,給大明爭取足夠的喘息之機。
就這幾仗,足以奠定大明百年世界霸主的根基。
這才是政治眼光。
有目光短淺的,只會謾罵朱見漭打仗消耗國力,什么都得不到,只為他打仗打得爽了。
根本不知道,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就這幾仗,卻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好處在未來一百年。
朱祁鈺在世時候能當世界霸主,那是用親情維系的。
朱見漭登基后,注定不能用親情維系世界霸主了,得來硬的,讓世界老老實實聽話。
就這幾仗打下來,天下不服也得服。
世界霸主,永遠不是談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卻又不能瞎打,能打能停,這才叫戰爭。
我想打就打,我不想打了就叫停,一旦陷入戰爭泥潭,那么就麻爪了,換誰來都得跪。
所以,朱見漭每一戰,都是經過幾年的深思熟慮,反反復復沙盤推演的結果。
朱佑榶也開始規劃自己的商國。
這一戰之后,商國威望暴跌,日后恐怕安于一隅,無法成為歐亞霸主國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