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394章 谷國徐國鄫國篇:龍生九子-《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3)頁

    這還需要和寧國搞好關系,徐國需要寧國的糧食。

    所以,一旦聯合晉國攻打谷國,徐國的糧道就斷了。

    誰也不是傻子,谷國一定會聯合寧國的,寧國必然會切斷對晉徐糧食攻擊。

    別忘了,旁邊還有一個隱忍的許國呢。

    其實,印度還有一個毫無存在感的鄫國呢。

    徐國不爭霸也不參與爭霸。

    徐王是屬棉花的,踩到就忍下了。

    大不了就找宗主國伸張正義。

    大明對世界的掌控還沒衰落呢,你晉國再厲害,能和大明掰腕子嗎?

    哪怕親爹不在了,太子也會幫助徐國的。

    因為徐國的礦產,都出口給了大明,大明百越之地的生產,都靠徐國的礦產活著呢。

    景泰六十二年,徐王萌生發展工業的想法。

    隨機就打消了。

    因為晉國要開戰的意思太明顯了,這個時候還是別當出頭鳥,徐國地爛人窮,如果人富了,估計晉國一定會第一個挑軟柿子捏的。

    徐國本想將金奈建設成經濟特區。

    項目都成立了,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為金奈距離晉國太近了,又在海上,很容易被晉國的海軍摧毀的。

    有時候徐王覺得很憋屈。

    明明徐國能變得更好的,就這個晉國,非不讓別人變好。

    晉國窮兵黷武,像瘋子一樣打這個打那個的,要統一什么印度,印度是你的嗎?你有統一的法統嗎?

    這是陛下封的封國,我們都是大明的藩國,憑什么你要當什么霸主國?

    陛下是你爹,不是我爹嗎?

    我還是你兄長呢!

    為什么就不能安分下來,好好搞活經濟,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做一個安安穩穩的國君,難道不好嗎?

    非要戰爭!

    戰爭只會給百姓帶來災難!

    難道你想讓印度進入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嗎?非得有無休止的戰爭,伱才滿意?

    圖什么呢!

    朱見漓很討厭晉王,那個小老頭,個頭小心理變態,小蘿卜頭。

    小時候就因為被兄弟們恥笑,所以長大了你就想報復?

    如此霸道的晉王,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他就想統一印度,你被統一思想搞瘋了吧?這里是印度,不是大明!沒有什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家都是一樣的封國,一樣的國君,憑什么要當皇帝!

    你怎么不動動腦子呢!

    就算你能統一大明,皇帝會同意嗎?大明會同意嗎?

    你難道有本事和大明掰腕子嗎?

    別傻了!

    看看大明,已經進入電氣革命了,人家都有電話了,撥動按鈕就能在千里之外聽到聲音!

    什么年代了,還拿刀槍斧鉞去打仗呢?

    徐王最討厭戰爭,也想遠離戰爭。

    他不止這樣告誡自己,也不停訓導自己的兒子們。

    他對自己的太子很滿意。

    他本來有九個兒子,卻只有五個兒子活到了成年。

    正因為兒子死得多,他對兒子們的教育抓得特別緊,他自己不行,就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徐太子朱佑欒賢名有禮,做事張弛有度。

    近兩年,徐王正在放權,國家大事全都由徐太子朱佑欒來處置,他已經給朝廷上疏,要禪位給徐太子。

    和其他藩王家里不一樣,徐王這一點特別像老皇帝,貪權卻不霸權,懂得放權,懂得擺正自己的位置。

    就像老皇帝,擔心自己人老昏聵,就將權柄逐漸過渡給太子、太孫,爺孫三代人共同主持朝政,堪稱一代佳話。

    甚至,他在國內時,也主持過朝政的。

    所有藩王,都處置過朝政的,甚至有很多都去當過地方督撫,如今遠在封地的藩王們,誰不記掛著老爹的好?

    大明能有今天這般繁榮盛世,和老皇帝有直接關系。

    所以天下百姓把老皇帝捧上神壇。

    所以天下百姓不同意老皇帝禪讓。

    這樣神一樣的皇帝,若他駕崩,哭聲會綿延萬里。

    徐王知道自己最沒用,所以認真教育自己的兒子,希望兒子給自己長臉,把徐國治理好,得到父皇的夸贊。

    這是他最大的心愿。

    所以,他一直在學自己的父皇,把兒子教育好,就開始放權。

    朱佑榷對朱佑欒的第一印象是帥。

    朱佑欒說話讓人很舒服,看似油滑,卻又很真誠,和他呆久了,會生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思。

    連朱佑榷都愿意和朱佑欒親近。

    他暗暗思考,等徐太子繼位,印度局勢怕是會再次變化。

    晉國行霸道,徐國行仁道,許國用忍道,寧國走王道,谷國則在致富路上狂奔。

    沒有一個是白給的。

    而五國太子,都是不好相與的,其中最厲害的就是徐國太子。

    之前他還以為,晉太子最厲害,因為晉太子一身殺伐之氣,說話粗莽,像個將軍,作戰身先士卒,勇猛非常,是一代霸王。

    可見識到徐太子之后才知道,晉太子不過莽夫罷了,徐太子算把人心琢磨透了。

    兩個人一個像項羽,一個像劉邦。

    未來印度就是一波楚漢之爭。

    再看看讓許國、寧國苦惱的問題。

    在徐國沒有。

    徐國人口八千萬,漢人口達到7800萬,外族人口200萬。

    信印教的人也不多。

    因為徐國給晉國當狗,晉國幫忙清理的,又將一些愿意順服的土人,漢化成了漢人。

    徐王做事潤物細無聲,看似什么都沒做,悄無聲息的卻都做完了。

    龍生九子各有所好。

    但,只要是龍的兒子,就都是真神。

    鄫國,是印度中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王。

    這是朱佑榷兄弟在印度的最后一站。

    鄫國,在陸地上也有一塊領土。

    保克海峽,上的弧形領土,全歸屬鄫國。

    但鄫國在印度存在感極低。

    連老皇帝都會忽略他的存在。

    整個斯里蘭卡島,都屬于鄫國,之所以封鄫王在此,因為鄫王身體不好,是最早封出來的諸王。

    鄫王拖拖拉拉的活到了現在。

    他是皇六子,母妃是毛妃,毛勝是他曾外公,娶的是項忠孫女。

    今年五十四歲了。

    已經纏綿病榻三年了。

    來到鄫國才是朱佑榷兄弟倆的真實目的,就是代老皇帝看一看,朱見潮的身體情況。

    老皇帝在京師,擔心六兒子的健康問題,所以派兩個孫子來看看。

    可兄弟倆看到的情況十分不樂觀。

    據鄫太子朱佑梈說,鄫王已經三天不進米糧了,也就這幾天了。

    聞訊,朱佑榷兄弟心情黯然。

    堂堂龍子圣孫,也逃不過這一天的。

    就在朱佑榷盤旋第三天,鄫王薨逝了。

    老皇帝給鄫王的親筆信,沒人敢拆,只能隨鄫王而去了。

    鄫國要向上國報喪的。

    可朱佑榷卻攔住了鄫太子,因為老皇帝歲數太大了,怕是經不起喪子之痛,先承奏疏到內閣,讓內閣看著情況報喪吧。

    朱佑梈哭成個淚人:“父親在世時,就常念叨要去京師見一見皇祖父,卻俗事纏身,無法去盡孝。”

    “皇祖母薨逝的消息傳來時,父親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足足七天,再打開房間時,已經白了頭發。”

    “他總說,自己沒在皇祖母膝下盡孝,所以皇祖母早夭。”

    “父親彌留之際,還在呼喚著祖父和祖母……”

    朱佑梈已經四十四歲了,卻哭個不停。

    其實毛妃也活到了六十歲,算是壽終正寢。

    她是得了急病,需要開刀手術的,但她不肯被醫生看身體,堅持不肯手術,最后耽擱了病死的。

    這事成為鄫王心中最大的痛。

    鄫王總說,如果他學醫的話該多好,他就可以為母親手術了。

    朱佑梈自幼是在宮中長大的。

    和宮里是有感情的,看看鄫國紫禁城的一草一木,完全復原紫禁城,復原的不是蒯祥建的,而是朱祁鈺改過的紫禁城。

    像晉國的紫禁城,就融合了獨特的軍事建筑風格。

    谷王的紫禁城,就融合了印度當地的建筑風格。

    唯獨鄫國的紫禁城,一比一完美復刻。

    鄫王是年長皇子,本該做印度六王中的霸主,畢竟他是最大的兄長,可他性子偏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來。

    所以,在得知徐國送土給晉國,他認為自己是兄長,有督促弟弟的責任,但他又說不了晉王。

    干脆將自己在陸地上的疆土,送給徐國,彌補徐國的損失。

    就像馬爾代夫,本來也是鄫國的領土。

    但因為晉國霸道。

    他將馬爾代夫當做禮物,送給晉國,消弭晉國和其他諸國的仇恨。

    他做好兄長該做的責任。

    但他還時時自責,覺得他這個兄長沒做好,每年他都會給中樞上疏,庇護印度五王,為晉國開脫,為諸國開解矛盾。

    即便晉王很霸道,對鄫王,也得發自肺腑的叫一聲六哥。

    朱見潮確實沒本事。

    但他有長者風范,他能有效處置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每次他都吃虧,補貼自己的弟弟們。

    像谷國吃了大虧,朱見潮送五百斤黃金,補償谷國。

    谷王沉溺于玩樂,他則不停派使臣去督促谷王,教化谷王向善。

    像許王愛搞基建,他就會搜羅各種建筑圖紙,給許王送去。

    寧王和許王有矛盾,每次他都會調節矛盾,讓諸王恢復舊好。

    別看鄫國存在感最低。

    但鄫王卻是印度五王心里最敬愛的兄長,他的話,有時候比太子還管用。

    鄫國很弱,只有斯里蘭卡一塊地盤,國民3000萬。

    軍政經實力都不強。

    不是鄫國沒有,而是鄫王送給了諸王,鄫王內帑空空如也,所有資產,都送給了弟弟們。

    像斯里蘭卡的清理,和晉國一樣徹底。

    因為第一遍是大明清理的,第二遍是晉國清理的,三千萬國民,全是漢人。

    那次清理,是晉王主動派兵來清理的,可見兄弟感情。

    鄫王病逝的消息,傳到整個印度。

    五王不約而同起身,放下所有事情,來鄫國送葬。

    就這份聲勢,足見鄫王在印度的號召力。

    而送去大明中樞的奏疏,都只是提及鄫王病逝的消息,沒有人直接告訴老皇帝。

    五王心里都有他親爹的。

    親爹年紀太大了,怕是經不起這份打擊。

    朱佑榷兄弟倆,在治喪后,也要乘坐寶船,前往土耳其繼藩。

    五王會面的情景,他們很想看。

    但時間都是計算好的。

    如果不按照時間走,奏報送到中樞去,會引起老皇帝警覺,所以他們的行程是不能更改的。

    朱佑榷兄弟對著靈柩磕頭后,便離開了鄫國。

    在鄫國港口。

    他們看見鄫國百姓,臉上幸福而自由,這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國家,就如他們的王一樣,承擔著沉重的兄長責任,做好一個兄長,維系好一個家庭,才能維系好一個國家。

    朱佑榷兄弟乘坐寶船,要穿過浩瀚的大唐洋,進入他們的藩國。

    在登船前一刻,他們朝著大明紫禁城方向跪伏在地。

    別了,故鄉,再也見不到了!

    他們就如鄫王一樣,離開宮中后,就再也不可能返回故鄉了,土耳其,就是他們的新家園。

    而在宮中。

    朱見淇心情真的不太好,兩個時常相伴的兒子,出去繼藩了。

    雖然家人還在宮中,但用不了幾年,也要去土耳其了,再也見不到了。

    就像他那些弟弟們。

    小時候,他還會擔心弟弟們威脅他的皇位。

    可當弟弟們走了,再也沒回來的時候,他只剩下想念。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庆云县| 南郑县| 金阳县| 孝感市| 华容县| 鹰潭市| 中宁县| 上饶市| 吴忠市| 吴桥县| 布拖县| 壤塘县| 陵川县| 隆回县| 专栏| 乾安县| 长垣县| 中卫市| 洛隆县| 桐梓县| 荆门市| 兴海县| 肥西县| 礼泉县| 屏南县| 紫云| 桓台县| 师宗县| 新竹县| 淄博市| 剑河县| 磴口县| 鄂州市| 福贡县| 刚察县| 来宾市| 理塘县| 南康市| 道真|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