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還需要和寧國搞好關系,徐國需要寧國的糧食。 所以,一旦聯合晉國攻打谷國,徐國的糧道就斷了。 誰也不是傻子,谷國一定會聯合寧國的,寧國必然會切斷對晉徐糧食攻擊。 別忘了,旁邊還有一個隱忍的許國呢。 其實,印度還有一個毫無存在感的鄫國呢。 徐國不爭霸也不參與爭霸。 徐王是屬棉花的,踩到就忍下了。 大不了就找宗主國伸張正義。 大明對世界的掌控還沒衰落呢,你晉國再厲害,能和大明掰腕子嗎? 哪怕親爹不在了,太子也會幫助徐國的。 因為徐國的礦產,都出口給了大明,大明百越之地的生產,都靠徐國的礦產活著呢。 景泰六十二年,徐王萌生發展工業的想法。 隨機就打消了。 因為晉國要開戰的意思太明顯了,這個時候還是別當出頭鳥,徐國地爛人窮,如果人富了,估計晉國一定會第一個挑軟柿子捏的。 徐國本想將金奈建設成經濟特區。 項目都成立了,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為金奈距離晉國太近了,又在海上,很容易被晉國的海軍摧毀的。 有時候徐王覺得很憋屈。 明明徐國能變得更好的,就這個晉國,非不讓別人變好。 晉國窮兵黷武,像瘋子一樣打這個打那個的,要統一什么印度,印度是你的嗎?你有統一的法統嗎? 這是陛下封的封國,我們都是大明的藩國,憑什么你要當什么霸主國? 陛下是你爹,不是我爹嗎? 我還是你兄長呢! 為什么就不能安分下來,好好搞活經濟,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做一個安安穩穩的國君,難道不好嗎? 非要戰爭! 戰爭只會給百姓帶來災難! 難道你想讓印度進入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嗎?非得有無休止的戰爭,伱才滿意? 圖什么呢! 朱見漓很討厭晉王,那個小老頭,個頭小心理變態,小蘿卜頭。 小時候就因為被兄弟們恥笑,所以長大了你就想報復? 如此霸道的晉王,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他就想統一印度,你被統一思想搞瘋了吧?這里是印度,不是大明!沒有什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家都是一樣的封國,一樣的國君,憑什么要當皇帝! 你怎么不動動腦子呢! 就算你能統一大明,皇帝會同意嗎?大明會同意嗎? 你難道有本事和大明掰腕子嗎? 別傻了! 看看大明,已經進入電氣革命了,人家都有電話了,撥動按鈕就能在千里之外聽到聲音! 什么年代了,還拿刀槍斧鉞去打仗呢? 徐王最討厭戰爭,也想遠離戰爭。 他不止這樣告誡自己,也不停訓導自己的兒子們。 他對自己的太子很滿意。 他本來有九個兒子,卻只有五個兒子活到了成年。 正因為兒子死得多,他對兒子們的教育抓得特別緊,他自己不行,就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徐太子朱佑欒賢名有禮,做事張弛有度。 近兩年,徐王正在放權,國家大事全都由徐太子朱佑欒來處置,他已經給朝廷上疏,要禪位給徐太子。 和其他藩王家里不一樣,徐王這一點特別像老皇帝,貪權卻不霸權,懂得放權,懂得擺正自己的位置。 就像老皇帝,擔心自己人老昏聵,就將權柄逐漸過渡給太子、太孫,爺孫三代人共同主持朝政,堪稱一代佳話。 甚至,他在國內時,也主持過朝政的。 所有藩王,都處置過朝政的,甚至有很多都去當過地方督撫,如今遠在封地的藩王們,誰不記掛著老爹的好? 大明能有今天這般繁榮盛世,和老皇帝有直接關系。 所以天下百姓把老皇帝捧上神壇。 所以天下百姓不同意老皇帝禪讓。 這樣神一樣的皇帝,若他駕崩,哭聲會綿延萬里。 徐王知道自己最沒用,所以認真教育自己的兒子,希望兒子給自己長臉,把徐國治理好,得到父皇的夸贊。 這是他最大的心愿。 所以,他一直在學自己的父皇,把兒子教育好,就開始放權。 朱佑榷對朱佑欒的第一印象是帥。 朱佑欒說話讓人很舒服,看似油滑,卻又很真誠,和他呆久了,會生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思。 連朱佑榷都愿意和朱佑欒親近。 他暗暗思考,等徐太子繼位,印度局勢怕是會再次變化。 晉國行霸道,徐國行仁道,許國用忍道,寧國走王道,谷國則在致富路上狂奔。 沒有一個是白給的。 而五國太子,都是不好相與的,其中最厲害的就是徐國太子。 之前他還以為,晉太子最厲害,因為晉太子一身殺伐之氣,說話粗莽,像個將軍,作戰身先士卒,勇猛非常,是一代霸王。 可見識到徐太子之后才知道,晉太子不過莽夫罷了,徐太子算把人心琢磨透了。 兩個人一個像項羽,一個像劉邦。 未來印度就是一波楚漢之爭。 再看看讓許國、寧國苦惱的問題。 在徐國沒有。 徐國人口八千萬,漢人口達到7800萬,外族人口200萬。 信印教的人也不多。 因為徐國給晉國當狗,晉國幫忙清理的,又將一些愿意順服的土人,漢化成了漢人。 徐王做事潤物細無聲,看似什么都沒做,悄無聲息的卻都做完了。 龍生九子各有所好。 但,只要是龍的兒子,就都是真神。 鄫國,是印度中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王。 這是朱佑榷兄弟在印度的最后一站。 鄫國,在陸地上也有一塊領土。 保克海峽,上的弧形領土,全歸屬鄫國。 但鄫國在印度存在感極低。 連老皇帝都會忽略他的存在。 整個斯里蘭卡島,都屬于鄫國,之所以封鄫王在此,因為鄫王身體不好,是最早封出來的諸王。 鄫王拖拖拉拉的活到了現在。 他是皇六子,母妃是毛妃,毛勝是他曾外公,娶的是項忠孫女。 今年五十四歲了。 已經纏綿病榻三年了。 來到鄫國才是朱佑榷兄弟倆的真實目的,就是代老皇帝看一看,朱見潮的身體情況。 老皇帝在京師,擔心六兒子的健康問題,所以派兩個孫子來看看。 可兄弟倆看到的情況十分不樂觀。 據鄫太子朱佑梈說,鄫王已經三天不進米糧了,也就這幾天了。 聞訊,朱佑榷兄弟心情黯然。 堂堂龍子圣孫,也逃不過這一天的。 就在朱佑榷盤旋第三天,鄫王薨逝了。 老皇帝給鄫王的親筆信,沒人敢拆,只能隨鄫王而去了。 鄫國要向上國報喪的。 可朱佑榷卻攔住了鄫太子,因為老皇帝歲數太大了,怕是經不起喪子之痛,先承奏疏到內閣,讓內閣看著情況報喪吧。 朱佑梈哭成個淚人:“父親在世時,就常念叨要去京師見一見皇祖父,卻俗事纏身,無法去盡孝。” “皇祖母薨逝的消息傳來時,父親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足足七天,再打開房間時,已經白了頭發。” “他總說,自己沒在皇祖母膝下盡孝,所以皇祖母早夭。” “父親彌留之際,還在呼喚著祖父和祖母……” 朱佑梈已經四十四歲了,卻哭個不停。 其實毛妃也活到了六十歲,算是壽終正寢。 她是得了急病,需要開刀手術的,但她不肯被醫生看身體,堅持不肯手術,最后耽擱了病死的。 這事成為鄫王心中最大的痛。 鄫王總說,如果他學醫的話該多好,他就可以為母親手術了。 朱佑梈自幼是在宮中長大的。 和宮里是有感情的,看看鄫國紫禁城的一草一木,完全復原紫禁城,復原的不是蒯祥建的,而是朱祁鈺改過的紫禁城。 像晉國的紫禁城,就融合了獨特的軍事建筑風格。 谷王的紫禁城,就融合了印度當地的建筑風格。 唯獨鄫國的紫禁城,一比一完美復刻。 鄫王是年長皇子,本該做印度六王中的霸主,畢竟他是最大的兄長,可他性子偏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來。 所以,在得知徐國送土給晉國,他認為自己是兄長,有督促弟弟的責任,但他又說不了晉王。 干脆將自己在陸地上的疆土,送給徐國,彌補徐國的損失。 就像馬爾代夫,本來也是鄫國的領土。 但因為晉國霸道。 他將馬爾代夫當做禮物,送給晉國,消弭晉國和其他諸國的仇恨。 他做好兄長該做的責任。 但他還時時自責,覺得他這個兄長沒做好,每年他都會給中樞上疏,庇護印度五王,為晉國開脫,為諸國開解矛盾。 即便晉王很霸道,對鄫王,也得發自肺腑的叫一聲六哥。 朱見潮確實沒本事。 但他有長者風范,他能有效處置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每次他都吃虧,補貼自己的弟弟們。 像谷國吃了大虧,朱見潮送五百斤黃金,補償谷國。 谷王沉溺于玩樂,他則不停派使臣去督促谷王,教化谷王向善。 像許王愛搞基建,他就會搜羅各種建筑圖紙,給許王送去。 寧王和許王有矛盾,每次他都會調節矛盾,讓諸王恢復舊好。 別看鄫國存在感最低。 但鄫王卻是印度五王心里最敬愛的兄長,他的話,有時候比太子還管用。 鄫國很弱,只有斯里蘭卡一塊地盤,國民3000萬。 軍政經實力都不強。 不是鄫國沒有,而是鄫王送給了諸王,鄫王內帑空空如也,所有資產,都送給了弟弟們。 像斯里蘭卡的清理,和晉國一樣徹底。 因為第一遍是大明清理的,第二遍是晉國清理的,三千萬國民,全是漢人。 那次清理,是晉王主動派兵來清理的,可見兄弟感情。 鄫王病逝的消息,傳到整個印度。 五王不約而同起身,放下所有事情,來鄫國送葬。 就這份聲勢,足見鄫王在印度的號召力。 而送去大明中樞的奏疏,都只是提及鄫王病逝的消息,沒有人直接告訴老皇帝。 五王心里都有他親爹的。 親爹年紀太大了,怕是經不起這份打擊。 朱佑榷兄弟倆,在治喪后,也要乘坐寶船,前往土耳其繼藩。 五王會面的情景,他們很想看。 但時間都是計算好的。 如果不按照時間走,奏報送到中樞去,會引起老皇帝警覺,所以他們的行程是不能更改的。 朱佑榷兄弟對著靈柩磕頭后,便離開了鄫國。 在鄫國港口。 他們看見鄫國百姓,臉上幸福而自由,這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國家,就如他們的王一樣,承擔著沉重的兄長責任,做好一個兄長,維系好一個家庭,才能維系好一個國家。 朱佑榷兄弟乘坐寶船,要穿過浩瀚的大唐洋,進入他們的藩國。 在登船前一刻,他們朝著大明紫禁城方向跪伏在地。 別了,故鄉,再也見不到了! 他們就如鄫王一樣,離開宮中后,就再也不可能返回故鄉了,土耳其,就是他們的新家園。 而在宮中。 朱見淇心情真的不太好,兩個時常相伴的兒子,出去繼藩了。 雖然家人還在宮中,但用不了幾年,也要去土耳其了,再也見不到了。 就像他那些弟弟們。 小時候,他還會擔心弟弟們威脅他的皇位。 可當弟弟們走了,再也沒回來的時候,他只剩下想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