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是溫柔的漢化,先統計進來,再一點點同化便是。 結果,漢人遭到了反同化。 這是很罕見的現象。 華夏擁有世界上最恐怖的同化能力,這個同化能力,在歐非美無往不利,卻在南亞這片大陸上失效了。 在隋國不管用,在許國也不管用。 這和魏國不一樣,魏國草原多,草原上蒙古人多,只要馬跑起來,就能殺死人,就能屠光。 南亞這鬼地方,綿延不盡的大山。 從帕米爾到興都庫什,就這地方你敢搞滅絕,他們就讓你帝國隕落,大明也沒用。 好在他們還是土著,還是一片白紙呢。 都是被蒙古人奴役的族群。 當他們得知,蒙古人出自華夏的時候,他們也就順從了,畢竟被誰奴役都是一樣的奴役,只要不強迫改變他們的信仰,他們樂于被奴役,畢竟被奴役幾千年了,都習慣了。 朱見浙挖空腦袋,也想不明白,怎么去伊化。 如果現在搞滅絕,怕是漢人都不答應。 試想一下,中樞命令你去殺死你的鄰居,伱肯定會覺得中樞有病吧,我們生活得好好的,憑啥殺死人家啊?這不公平啊? 本地土著都順從了,你憑啥殺我們呀? 甚至,軍中有多少土著?又有多少和土著沾親帶故的。 再說了,殺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大明國策,可是信仰自由的。 皇帝還信呢,憑啥我們不能信? 許太子朱佑栛想了一個壞招,分裂伊教,支持不同的教派,讓他們互相咬。 就像佛道黃也不是鐵板一塊,教派層出不窮。 都信伊教,但別信一樣的伊教,那就沒問題。 朱佑栛還說,從歐羅巴引入大批白人,信仰基教的,進來和他們聯姻,讓他們自己打自己去。 歐羅巴全員信基教啊,抓來一批俘虜就可以了。 別忘了,教派的經義,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所有經義,都要經過中樞審核才能夠信仰,扉頁必須印著大明地圖,要印著大明皇家歷史,從太祖皇帝立國開始的輝煌歷史。 老皇帝支持的教派,必須是愛國的。 愛國,必須放在第一位上。 五大教,佛道黃伊基,隨便信。 老皇帝就是典型的五教忠實信徒,當朝太子也是,所有皇子都是,民間同時信五教的也不少。 朱佑榷兄弟在許國逗留幾天后,便乘坐火車去寧國。 沿途經過富饒的印度河平原。 一片片農田,看得兄弟倆直眼饞,這塊地方太富饒了,而進入寧國地界,入眼的就是旁遮普。 旁遮普,是印度兩大糧倉之一。 寧國總人口,在景泰六十三年達到了恐怖的3.7億! 這地方實在太富了! 烏斯贜高原延伸出來的精華地帶,全都在這里! 大明占個破高原,啥都沒有,好東西都在寧國,最富饒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水的源頭都是烏斯贜! 寧國建都新德里(還沒改名)。 寧國地盤很小的,在恒河東岸,整個恒河東岸,和大明的分界線是布拉馬普特拉河。 這條河同樣出在烏斯贜,是孟加拉最富饒的一條河。 像臣服大明的不丹、錫金、尼泊爾,全都并入了寧國。 寧國靠著狹小的地盤,卻養活了近四億人! 這里面,漢人高達3.2億,印度人僅有4000萬,其他族1000萬,這個印度人,也是很多民族。 寧國的人口統計辦法,和諸國都不一樣。 像大明,女子嫁給了明人,就自動變成明籍,寧國卻不一樣,寧王朱見淮規定,混血二代才算明人,必須通過漢語考試。 這就造成了,印度人高達4000萬。 如果把女子刨去,也就剩下一千多萬。 這是大平原,清理太容易了。 陳嘉猷出使的印度王朝,就定都在新德里,寧國也定都在此。 景泰五十七年,寧王上疏,請求中樞改寧國為秦國,請封大國。 這也是寧國王都遲遲不改名的原因,因為想用咸陽做國都名字呢,據說石碑都刻好了。 印度五王中,封在中印的晉國,按理說才是五王中的霸主,可誰也沒想到,橫河流域這么富饒,僅僅東岸就養活了近四億人口啊。 西岸還有四個多億呢! 這還不是極限。 印度人口極限是30億! 若按照景泰前那么養人,印度人口極限是50億! 以前印度人壓根就不會種地,明人來了,才精耕細作的,塊塊地都是寶地。 人家不種地,從來沒鬧過饑荒。 大明呢,天天精耕細作,年年鬧饑荒,年年吃不飽飯。 人比人得死啊。 但是,惡劣的生存環境恰恰造就了明人的勤勞、樸實、肯吃苦、集體、奉獻的優良精神。 明人能夠在民族安危的時刻挺身而出,舍生取義。 明人能夠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舍己為人的奉獻。 這是印度人不具備的。 因為太富饒了。 躺著就能吃飽,還干個屁活啊,講個屁精神啊,都吃飽了該干啥干啥去吧。 寧國人,明顯比伊國人、隋國人懶惰,這是朱佑榷來寧國第二天的真實感受。 這里的服務業,服務水平真的很爛。 干什么都有氣無力的。 說話也頤指氣使的,語氣很狂,仿佛看不起外鄉人,哦,這個外鄉人是大明,那看不起你們就對了。 肚子吃得飽,底氣足,眼界高,瞧不起人。 這就是幸福的煩惱。 朱見淮可不是懶惰的人,他和他爹一樣,日日看奏疏,死死攥著皇權。 民間風氣墮落,他不止一次叱罵。 可叱罵也沒用。 百姓過得太舒服了,沒有危機意識。 他改國號為秦,不就是想參與爭霸嘛,奈何國民不給力,只想躺平。 朱見淮鼓勵百姓生育,只要人口足夠多,早晚會卷起來的。 為了讓民間卷起來。 朱見淮開始大搞建設,許國搞基建,寧國就搞房地產。 寧國是藩國里,房地產搞得最好的國家。 在寧國,隨處可見的都是高樓大廈,寧國很重視市容市貌,注重城市形象。 朱見淮第一個提出,現代CBD的概念,建立核心商業區,建設坐標建筑,一定要高。 人看見高的東西,會自然而然生出崇拜、恐懼、跪下的感覺。 朱見淮要建世界最高樓。 景泰五十五年,新德里出現了世界第一座,超過百米的建筑,世界第一高樓,層高74米,樓頂加裝了一根高達30米的避雷針。 這種避雷針式建筑,可讓人惡心死了。 擺明了為了爭第一高嘛,高度不夠用避雷針湊。 而在景泰五十七年,新德里又出現了第一高樓,層高81米,又加裝了一根37米長的避雷針。 樓房確實夠高,但加個避雷針是什么鬼? 據住在頂層的居民說,天天晚上能聽見避雷針晃動的聲音,聽得心驚肉跳。 新德里每年都會誕生世界第一高樓。 問題是人家能賣出去呀。 建立CBD,就真是商業區,建大高樓賣給百姓,就真能賣出去。 像許國、晉國都在學,結果學了個寂寞。 好似就寧國人是能買房,人家瞧不起大明是有原因的。 別的藩國百姓,全都去大明買房,就寧國人不去,全都在國內買房投資。 很多藩國使團都來學習。 還真都學不來,其他藩國百姓向往大明,寧國人瞧不起大明,大明還吃不飽飯呢吧?茶葉蛋就別說了,肯定吃不起。 所以人家房子賣得好。 最想搞房地產的魏國,為了學習房地產銷售技巧,決然決定將喀布爾送給寧國。 寧國才不要呢。 大明也想把烏斯贜一大塊爛地,送給寧國。 朱見淮是死也不要。 中樞就死也不批他秦王封號。 兩國就這樣僵著。 烏斯贜沒法送,大明最想甩掉興都庫什山脈,因為寧國最富,就想送給寧國,但寧國不要這塊飛地。 倒是對烏斯贜一大塊地盤感興趣,問題是許國不同意呀。 這塊許國還等著大明給治理好了,他接盤呢。 這塊地方就是克什禰爾,外加喜馬偕爾邦,老大一片了。 大明都想甩掉。 因為翻越喜馬拉雅山治理這塊地盤,實在太耗錢了,不如直接賜給藩國。 問題是一點油水都沒有,治理難度巨大。 許國必須要拿到手的,因為這里是他們東邊的戰略縱深。 但現在朱見浙還不要,讓大明給養著,你治理好了我再要,就當爹心疼兒子了。 寧國想要這,大明也想給,但許國是死也不同意。 一旦劃給寧國,許寧兩國就會開戰。 老皇帝的意思是,一人一半,分了完事。 兩國還都想占大明便宜呢,想讓大明幫忙養著,養肥了我們再收。 拿不到這塊地,喀布爾送給寧國,寧國也吃不進去嘴。 等著吧,一旦老皇帝死了,朱見淇絕對不會白給的。 寧國雖然是一個內陸國家,但他們有港口。 從大明借的。 租借合同是無限期,只要寧國皇帝姓朱,就永遠免費租借給寧國,合同是景泰三十五年簽的。 這也是沒法給寧國改封號的原因。 若改了秦國,就全部都要重簽,這就容易出現漏洞。 港口在孟加拉地區,大明還租借給他一條專用道,直接坐火車就能運回寧國。 火車線,也是寧國修的第一條火車線。 這幾年,寧國也陸續修通了國境內所有鐵路,并對鐵路沿線進行駐兵,在恒河口上建立多個軍事要塞,防范晉國。 還得說一件事,寧國養活近四億人口,還是糧食出口國呢。 而他出口對象,主要是南印的徐王朱見漓。 寧國有四千萬印度人,這些人信仰印度教,和許國一樣,印教逐漸成為寧國在主體大教。 按理說,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可佛教在印度居然滅種了。 反而明人成了天下最多的信佛地。 印教也好,非常適合統治。 但是,這會把人變成傻子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