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377章 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節日、傳承,增強華夏歸屬感認同感-《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3)頁

     book chapter list     朱佑榶住在西宮,是由燕王府改建的,被皇帝命名為萬壽宮。

    冊封太孫后,朱佑榶就住在這里。

    主要是老皇帝稀罕孫子,不讓太孫在勖勤宮里受氣,就搬去西宮住。

    太孫妃謝氏絮絮叨叨的:“皇爺爺身體不好,后宮諸位貴妃又都年老,需要照顧,臣妾這個做太孫妃的,應該去照顧皇爺爺。”

    朱佑榶翻個白眼,你是樂意入宮嬉鬧去吧。

    皇帝支持下,景泰四十年,他娘太子妃從談貴妃手里,接過來后宮政務,統攝六宮。

    近幾年,皇帝又支持太子妃辦詩會,邀請各家大臣家的婦人,進宮談論詩詞。

    宮中熱鬧著呢。

    他明白,皇爺爺這是走夫人路線,為他爹籠絡群臣,坐穩太子之位。

    他爹雖然是太子,其實和皇帝差不多了,朝政大事,乾綱獨斷,除了沒坐在龍椅上,他就是皇帝。

    “你可打住吧。”

    朱佑榶很無語:“前年你去養心殿伺候,把皇爺爺的瓷瓶給碎了;去年年夜宴,你把皇爺爺的龍袍給污了,也就皇爺爺念你年幼無知,換做我爹,皇爺爺準抽他。”

    謝氏吐了吐舌頭:“那時候人家年齡小嘛,不懂規矩,皇爺爺也沒怪罪臣妾呀。”

    朱佑榶一拍腦門,是沒怪罪你,是我去請罪跪了兩個小時。

    那是皇奶奶最喜歡的花瓶啊!

    皇奶奶去世后,他爺爺睹物思人,若非他爺爺年紀大了,早把謝氏給廢了。

    這女人性子太跳脫,當年剛進宮侍奉的時候,皇帝就覺得謝遷生了個百靈鳥似的女兒,嘰嘰喳喳,話又多又密,根本不像謝遷。

    她全名謝雪怡,名字是他爹太子賜的。

    可能是謝遷給嬌慣壞了。

    不過,朱佑榶還真就喜歡她這股蠻橫勁兒,他喜歡胭脂馬,而不是乖乖女。

    “你還是好好打理萬壽宮吧。”

    皇帝可明說了,不讓她去,他看見她心煩。

    他皇爺爺就喜歡他娘,他爹太子也沾著太子妃的光。

    當時他看中謝雪怡的時候,皇帝還說他,為什么不找個像他娘那樣賢惠的,這個謝氏就是匹野馬嘛。

    還真是,當初朱佑榶追她可費了大力氣了。

    別看現在夫妻倆感情不錯,當初人家謝雪怡可看不上太孫,當時還不是太孫,但也看不上。

    “萬壽宮有什么意趣,哼,都是你的側妃,這個不能管,那個管了伱不開心,臣妾管什么管?”

    謝氏自幼讀女學,接受的先進思想。

    又在宮中侍奉過三年,讀的是紫禁女學,所以她是有很強的女權思想的。

    不止她,太孫十幾個姬妾,都是女學子,獨立、自主、自愛的思想泛濫,連朱佑榶都看著頭疼。

    “還是去宮中好,姐妹們多,還無拘無束的。”

    謝氏念叨起來她的好友來,她的好友都是胭脂馬,恨不得把皇宮給拆了。

    也就老皇帝慣著這些官小姐。

    連他爹太子看著這些不守規矩的宮娥都難受,一個個非常沒規矩,老皇帝對身邊人最是寬仁。

    除非官小姐們想爬上龍床,或者父兄犯了大罪要被誅族,不然是很自由的,說話自由、讀書自由。

    進宮中,說是侍奉,其實是學習。

    皇帝更看重對她們的教育,也方便皇子們近水樓臺,他也能考校這些官小姐的品性。

    朱佑榶不在府邸多待,喝盞茶后,換上休閑短袖,詹事府,和幾位師父探討皇爺爺今日這番話。

    謝氏侍奉他換衣服,朱佑榶甩了甩長發:“難怪皇爺爺說要剪了頭發,這也太熱了。”

    “我的爺,您可不要胡說,連皇爺爺都擋不住民間輿論,您這句話要是傳出去,民間文人的唾沫星子能把你噴死。”

    謝雪怡其實都想剪成短發。

    這年頭,女子的頭發更難打理,收拾一次,忙乎半天。

    皇帝倒是贊成剪短頭發,男女頭發都可以剪掉,奈何民間反對聲音太大了。

    “皇爺爺真的有先見之明啊,這頭發太難打理了,等我登基后,一定要發布剪頭發令。”

    謝雪怡翻個白眼,皇帝都做不到的事,你能?

    她在宮中接受過正統的皇族教育,對皇帝是一萬個崇敬,這種崇敬、敬畏是深深扎在心里的。

    皇帝沒宣傳個人主義,但在所有教科書中,都會悄悄地往自己身上家神性光環。

    宮中的新式教育更是,受過皇族教育的,都會崇拜景泰帝。

    朱佑榶由著太監梳洗之后,換上休閑裝。

    侍奉他的太監,有很多白人,他們都是被大明征服的地方,挑出來的俊美、聰慧的孩童,送入宮中遴選,進行閹割。

    每年,各地都會特定送進來一批人當太監,其中藩國送來的比較多。

    這幾年,在宮中伺候的以白人為主。

    皇帝不喜歡黑人,太子、太孫都不喜歡,白人長得不咋地,但也比黑人強啊,湊合著用吧。

    明人做太監的很少。

    主要是用外夷,不容易產生派系,上位者能放心使用。

    宮娥也是,白人女子很多,都是挑的顏色艷麗的女童,送來宮中做粗活。

    皇帝也不止全用官宦人家女子,因為這些女子很多活是做不了的,那就得有粗使丫鬟。

    再說了,這些外夷在大明沒有根基,皇帝用著也放心。

    皇帝有一個叫影子的特務機構,主要就從外夷、養濟堂孤兒中挑選人才,從小就培養,一直隱藏在暗處。

    影子里有多少人,誰是頭目,這些人藏在哪里,沒有人知道。

    連一直侍奉皇帝的汪直都不知道。

    朱佑榶去詹事府。

    朱見淇的詹事府里沒有成員,但太孫的詹事府里,配備的超級齊全,年輕干才,全都放在太孫詹事府里。

    但可這不是偏心,老人家都是隔代親,有了孫子就都能理解了。

    皇帝對其他幾個孫子也不錯。

    朱佑榶詹事府里還有一個特殊的人,老四十一,朱見涯,他的親叔叔。

    老四十朱見溽分封出去后,在朝中處置政務的,基本是太子、太孫和老四十一,偶爾太子家的幾個兒子,也跟著處置政務,但參與不多。

    很顯然,太子沒有皇帝那般胸襟。

    皇帝是貪權、霸權,但卻懂得放權,抓重放輕,不止對太子,對天下百官,皇帝都肯放權給下面。

    就說財政收入,地方截留一成,用作地方使用。

    皇帝卻額外加了半成。

    并且提出,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一切按政績說話,能干的官員就要大加獎勵,不能干的庸臣就要滾下臺來。

    地方財物截留太多,導致中樞朝臣都擔心,地方是否會自治。

    可現在都是景泰五十六年了,不但沒自治,地方發展迅猛。

    跟誰干有好處,大家心里都有本賬。

    皇帝向來不吝惜賞賜,甚至將很多約定俗成的分帳方式,放到明面上來,潛規則變成明規則。

    就說官員,以前不許經商,可防住了嗎?

    現在允許經商,允許獎勵。

    朝代變了嗎?大明變了嗎?

    沒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這樣,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只要你有能力,皇帝就會喜歡你,你想做什么官就讓你做什么官,你想有多少錢,就有多少錢。

    沒錯,弊端很大,但大明發展如此迅猛,難道不是因為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嗎?

    以前千防萬防,防住了嗎?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當又立,想要發展,還想讓官員做圣人。

    皇帝是別談感情,就談錢。

    太子是,談感情,還得談錢。

    問題是太子遠沒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給太子、太孫去管,對內閣八部六寺重臣,極致信任;對地方督撫,給予最大程度支持;對于藩國,傾其所有的給予。

    再看看內閣官員序列,皇帝是緊著年齡大的官員先讓他們做首輔,這是人情味。

    景泰朝所有重臣,都能過過宰相的癮,太師、太傅封了多少?公侯封了多少?

    有多少文臣武將配享太廟?

    紀念文臣武將,改城名、改地名、改街道名,建廟祭祀的文臣武將有多少?

    這是人情味啊。

    誰不愿意為這樣的皇帝效死力呢。

    再看看太子,一個封爵都摳摳搜搜的。

    沒錯,一個封爵,要賞賜的東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襲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制。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勛貴滿門都招進學校里,進行培訓,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多掙爵位。

    景泰朝,封國公十四位,侯爵過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襲的武將不計其數。

    你是軍中武將,你會支持誰?

    皇帝從來沒說過,爵位多,負擔重。

    反而總詔來勛貴家主入宮,一頓臭罵,逼迫他們的子侄族人從軍,建功立業,爵位皇帝從不吝嗇。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還要在他們立下戰功的地方建廟祭祀的,還要辦授勛禮,給武將們授勛,賞賜府邸、工廠,各種東西變著花似的賞賜。

    還有戰爭中戰死將士的遺孤,都是皇帝掏錢養著的。

    軍中上下,誰不得說皇帝夠意思,為這樣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說軍餉,絕對一分不少的發下去,只會多發,不會少發,只會早發,絕不晚發。

    各種補貼,皇帝變著法似的賞賜,只多不少。

    對軍中戰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將每個戰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讓后人銘記。

    皇帝做了這么多,在軍中必然備受愛戴。

    太子呢?

    太子對一個爵位都摳搜,何況一大群有功之臣的賞賜了呢,就說勞軍支出,大明每年支出2000萬左右,全出自內帑。

    這筆錢,可以不支出的。

    不勞軍照常打仗,以前也沒有勞軍錢,但皇帝覺得不給發錢,發東西,吃掉,像斷頭飯一樣,吃頓最好的再上戰場。

    不給,照樣上戰場。

    皇帝卻肯花。

    對于承嗣的武勛家族,也是百般照顧,甚至,天下武勛的名字,皇帝都知道。

    景泰朝的勛貴,皇帝是逮著誰想罵就罵,但這些勛貴沒有一個怨恨皇帝的,因為皇帝罵他們是為他們好。

    罵他們是讓他們的旁支族人出來從軍,去戰場上掙爵位,罵他們是讓他們自己努力升爵位,努力掙世券。

    皇帝從來沒說過節約軍費開支,反而每年往上加,讓所有武勛學兵法,去打仗,去立功,總說大明公侯太少了。

    就這份心胸,太子就沒有。

    就說朱永,參加過奪門之變,皇帝沒殺他,已經是法外開恩了,景泰四十七年,朱永竟榮封保國公。

    朱儀于去年過世,皇帝直接下旨,贈昌平王。

    朱儀的弟弟,朱佶,早就封伯爵了,一家一王一伯爵,皇帝還不夠意思嗎?

    勛貴上下還有什么可說的,跟著這樣的皇帝干,有沒有前途?

    皇帝只看戰功,不看出身,不看地位,有功必賞。

    再看看于謙,生前是郡王,死后獲贈親王爵,大明絕無僅有,死后配享多廟。

    景泰五十年,皇帝對徐達、常遇春、馮勝、張玉、朱能等進行一輪追封,全做了親王,并對開國公侯的后人,也多加賞賜,鼓勵他們上戰場,為自己掙一份爵位回來。

    張玉的后人,英國公一脈是怎么對待皇帝的?

    皇帝不照常追封了嗎?

    有功就是有功,大功不允許抹殺,這是皇帝的胸襟。

    就皇帝這份大方,別說太子,太孫也自愧不如。

    這種追封,看似一道圣旨的事情,但要經過繁重的禮儀、祭祀品等等,都是要花錢的,而這錢是要永遠花下去的。

    皇帝舍得花。

    據說。

    皇帝打算昆侖封禪回來,根據黃帝紀年來算,景泰五十年,是開元4203年,皇帝要追封4203位,對華夏有突出貢獻的人。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息烽县| 饶河县| 漯河市| 民和| 临夏市| 莎车县| 建平县| 庆城县| 九龙县| 新乡县| 牙克石市| 陵水| 丹寨县| 台前县| 交口县| 香格里拉县| 崇仁县| 外汇| 新兴县| 定襄县| 常宁市| 亚东县| 平定县| 长岛县| 邢台县| 普陀区| 临安市| 东安县| 镇远县| 阿合奇县| 五常市| 上栗县| 双流县| 双峰县| 永兴县| 济源市| 马关县| 望城县| 松溪县| 柳河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