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正如他被大伯打斷時所言,前幾部電影連續(xù)虧本,經公司團隊分析后,判斷問題還是出在了劇本上。 郭云琛因在歐美求學的關系,先是在英國的皇家大劇院看了幾出莎翁經典。 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相對于這些名氣大,悲劇色彩濃郁的歌劇,他更喜歡喜劇風格的仲夏夜之夢和威尼斯商人。 對于歌劇,他還算喜歡,但稱不上狂熱。 直到他到了美國的百老匯—— 吉普賽,音樂之聲,窈窕淑女……他可以一口氣不重復的說出二十幾部劇名! 他在百老匯住了整整半年,當時百老匯所有的熱門劇,郭云琛都看了不止一遍,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歌舞劇的概念。 然后,沉迷百老匯的他,被朋友拉去看了一場新上映的歌舞片《雨中情》——歡快的音樂,活潑的舞蹈,再加上演員們華麗的裝扮,他看的目炫神迷,至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徹底迷上了美國的歌舞片! 雨中情,明星的誕生,國王與我,紅男綠女……每一部他都如數家珍! 回國后,他立志要拍出中國的歌舞片! 只是,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美國的歌舞片,其實是在百老匯的歌舞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很多歌舞片,直接就采用了百老匯的熱門劇目。 更是有諸多能歌善舞的,百老匯歌舞劇演員,成為歌舞片的群演,這才是美國歌舞片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群歌群舞大場面的基礎。 移植到中國后,能歌善舞的演員,就比較難找,少了一群整齊劃一邊唱邊跳的背景演員,歌舞片的魅力,瞬間削減了一多半! 再加上流行樂剛剛興起不久,老派的中產階級,更喜歡國粹京劇,或其他戲曲類表演,這就導致了他的歌舞片,始終無法競爭過裴氏兄弟的黃梅調電影。 連續(xù)三個標準的美式歌舞劇的劇本,都沒有拍攝出想要的效果,這讓他不由思考起來,也許,放棄歌舞片的模式,注重于故事本身,更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 郭云琛上次翻閱的紅樓二尤劇本,就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不采用黃梅調,也不用歌舞片的模式,只是普普通通的白話電影,是現在公司最主要的拍攝項目。 本來陳師兄的倫敦佳人,也是不錯的改編對象,可惜—— 同時,他開出了高額懸賞,全港征求優(yōu)質劇本,希望能夠收羅到一些精彩之作。 “琛少,到公司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