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歷史的天空之靖康遺恨》
第(1/3)頁
昏庸的天柞帝耶律延禧究竟把什么重要的事情給忘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這不得不說去年發(fā)生的兩件事情。
先說去年發(fā)生的第一件事。
去年正月上旬,天祚帝由遼上京臨潢府出發(fā),一路游玩行樂,足足用了十余天時間,于二月上旬時抵達了混同江。
這是遼國皇室的慣例,每年到了正月里,都要到混同江去圍獵。這次圍獵活動長達兩個多月時間,要一直圍獵到三月底,等到混同江的冰融化了,便開始捕魚,然后在混同江畔舉行春捺缽。
耶律延禧一路游蕩到混同江時,正是早春時候,混同江河水尚未化解,遼祚帝遂令人馬扎營冰上,鑿冰釣魚。隨同大臣及親信,遂扎營冰上,鑿開混同江的厚冰,捕捉混同江里的大魚。
這一日,大臣們果然捕捉到了一只大魚。耶律延禧大喜,遂安排備宴,好使君臣聚在一起,慶祝作樂。此習(xí)俗便是遼國傳統(tǒng)的春捺缽。
何為“捺缽”?“捺缽”是契丹語,意思是契丹皇帝在游獵畋漁地區(qū)所設(shè)的行帳。
據(jù)《遼史·行衛(wèi)志》記載:“長城以南,多雨多署,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fēng),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zhuǎn)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由此可見,遼國的捺缽制是以漁獵游牧為主的契丹人生活習(xí)性的產(chǎn)物。
后晉時,因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與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統(tǒng)轄下的遼國疆域廣大,其國土包括了長城以南廣大地區(qū),接觸到了諸多農(nóng)耕文化,漢化程度很高,但終究沒有改變其游牧漁獵的習(xí)俗。
遼朝雖然也建有“五京”,但受游牧習(xí)俗影響,每年的春夏秋冬分別到四個不同的地方駐蹕,幾乎一年四季都在行在之所。由契丹人生活習(xí)俗演化而來的捺缽制度,終遼一朝,至始至終,一直沿襲未改。
現(xiàn)在,天祚帝舉行的就是“春捺缽”。
這個時候,遼國各地首長,包括女真各部首領(lǐng),按照慣例,早已提前趕到混同江畔,各自搭起了帳篷,住在那里,專門等候著參加遼國天子的頭魚宴。
作為女真族完顏部落首領(lǐng)、生女真節(jié)度使的完顏阿骨打自然也不能例外,也帶著隨從,早早來到了混同江畔,搭起帳篷,等候著參加天祚帝的頭魚宴。
天祚帝的頭魚宴終于開宴,場面氣氛熱烈,歡樂無比。
天祚帝坐在正面龍椅上,看著滿堂大臣,皆喜氣洋洋,遂高興地手舞足蹈。
宴席進行過程中,按照以往慣例,天祚帝令女真各部落首領(lǐng)獻舞助興。
女真族能歌善舞,又是在天祚帝的頭魚宴上,加之燒酒也喝高了,女真族各部落首領(lǐng)興奮異常,均拿出平生之本事,起舞助興,舞得飄然欲仙,把個天祚帝歡喜得哈哈大笑,也與高座上搖頭晃腦,舞之蹈之。
幾個女真族部落首領(lǐng)跳完后,便輪到女真族完顏部落的完顏阿骨打了。
天祚帝正在興頭上,遂看著下面,等著下一位女真族部落首領(lǐng)獻舞。天柞帝等了好一陣,卻不見有人出來獻舞。天柞帝遂沉下了臉,不高興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吉首市|
固安县|
东乌|
织金县|
开平市|
华宁县|
邢台县|
永宁县|
朔州市|
黄山市|
丰县|
乌拉特前旗|
青州市|
汝州市|
扎赉特旗|
视频|
横山县|
广汉市|
阳新县|
莱芜市|
北碚区|
胶南市|
怀柔区|
邛崃市|
琼海市|
铜陵市|
永德县|
南汇区|
韩城市|
东莞市|
和顺县|
上饶县|
拉孜县|
阳城县|
阜城县|
澄城县|
纳雍县|
若尔盖县|
宁晋县|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