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孫堅帶領先鋒部隊二十五萬人馬來到邊境線,桑拓蠻軍以及卓陰蠻軍早一步對庫扎境內進行入侵,好在并沒有得到什么便宜,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庫扎先一步說服共烏蠻軍臣服華國,如若不然,局面雖不至于失控,但也會給華軍帶來不小的麻煩。 共烏蠻軍以防守姿態(tài),在自家地盤對桑拓蠻軍和卓陰蠻軍進行抵御,雖然有些吃力,但好在能夠維持局面,只要孫堅軍迅速拿下孟良蠻軍,那么共烏蠻軍的危局將迎刃而解,甚至說整個帝江域都將唾手可得。 三王聯(lián)盟時,協(xié)商同時對庫扎地盤進行進攻,孟良蠻軍明顯慢了一步,這一點非刻意為之,而是為了收攏散落部隊,耽誤不少時間。 之前孟良邊將善做主張,占領庫扎領地邊境一處地盤,并與共烏蠻軍對峙,萬沒想到,最終卻丟了性命,被羅貪拿走項上人頭,致使部隊大亂,共烏抓住機會給予重創(chuàng),孟良邊軍大敗而逃不說,更是被打的七零八落。所以孟良蠻軍在選擇配合另外兩王進攻時,首要任務肯定是收攏殘軍,這就浪費不少時間,給了孫堅先鋒軍機會。 孫堅先鋒軍到后,正巧孟良邊軍這邊也收拾妥當,發(fā)動進攻。 兩軍很快碰頭,并且展開一場大戰(zhàn)。 這次三王入侵庫扎領地,雖不至于全軍出擊,孤注一擲,但所派出大軍不在少數(shù),有五十萬之巨,聯(lián)合起來便是一百五十萬之數(shù)。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shù)字,而共烏蠻軍總計不足五十萬,雖然有孫堅先鋒軍分擔壓力,但之前和庫扎蠻軍的戰(zhàn)斗中已經看出,蠻軍和華軍的戰(zhàn)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孟良蠻軍不僅兵力上多余先鋒軍,戰(zhàn)力上更是碾壓。 幸運的是,孟良蠻軍并沒有冒然全軍出擊,打一場決定勝負之戰(zhàn),而是以試探為主,這就給了孫堅先鋒軍機會。 此番作戰(zhàn),阿猛所率領的五萬蠻軍作戰(zhàn)異常勇猛,尤其是阿猛本人,手持刑天之刃,所過之處,蠻軍如稻谷一般被無情收割,引得許多蠻軍高手出手要將其擊殺,好在修行萬仙閣修士知阿猛和李禎關系,多加保護,倒無性命之憂。 阿猛作戰(zhàn)勇猛,除了想要獲得戰(zhàn)場上的勝利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希望以強大武力得到麾下五萬兵馬認可,認其為主,日后能夠真正的為其效力。 如今的阿猛,早已不是當年在小山村帶頭打獵的那個毛頭小子,現(xiàn)在的他是巫界新崛起后起之秀,刑城城主。 他明白想要獲得認可,除了拉攏人心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武力足以令底下的人佩服。不要忘了,巫族是一個崇尚武力的種族,他們敬畏強者,只有強者才能夠讓底下的人臣服,至于仁義道德只能錦上添花。 阿猛來到洪荒世界后,私底下與李禎的交談中了解到,日后的蠻洲肯定會交給巫族來統(tǒng)治,但李禎希望這個統(tǒng)治者是阿猛,而非巨芒或者地濁。這有遠近親疏的原因,也有李禎更深一層的考慮,比如說政治因素。一個新的統(tǒng)治者,他即需要內部族人的支持,也需要外部強有力的外援,阿猛若成為蠻洲之主,那么必然會和李禎堅定不移的站在一條戰(zhàn)線上,至于巨芒或者地濁則不同,他們在巫族當中已經擁有非常強大的名望,尤其是巨芒,相對而言,日后更有可能失控。 李禎是一名修士,但同樣也是一名統(tǒng)治者,一些算計必不能少。 阿猛拿下這五萬蠻軍,李禎背后再重點栽培,未來成為蠻洲之主,基本板上釘釘。 孫堅先鋒軍和孟良軍的第一次交手,雙方并沒有持續(xù)太久,總體而言平分秋色,實則孫堅先鋒軍還是吃虧不少,畢竟兵力和戰(zhàn)力上的差距甚大,幸好在接受范圍之內。 孫堅明白上兵伐謀,華軍只有一百萬,埋頭苦打,恐怕還沒有出帝江域就要被打光,所以這樣打下去不是辦法,必須用更好的辦法解決對手,于是孫堅給孟良那邊寫去一封信。 信件由羅漢宗弟子送去,孟良蠻軍不敢輕視,迅速將信件送給從后方準備趕來的孟良,而當孟良看到信件內容后,整個人如霜打茄子,萎靡不振。 之前因為成功和桑拓、卓陰聯(lián)盟,孟良意氣風發(fā),甚至想好如何三分帝江域,這份信直接將他所有的想法打入深淵。 信件內容很簡單、很直白,只說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閑聊家常,言雙方同為人族,不該兵戈相見。 第二件事情,征服蠻洲勢在必行,本國出動七位太乙仙,勢不可擋,阻攔者殺無赦! 第三件事情,我主華帝,人教圣人門下,此番來蠻洲,人教授意,望孟良蠻王識時務,輔佐華帝,征服蠻洲,功德無量。 孟良將信件放在桌前,精氣神瞬間被掏空。 “本以為對方只有一位太乙仙,哪曾想有七位,且來頭這般大,我等實在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孟良長嘆一口氣,其中意味已經明了。 孟良身為人族,非常清楚人教份量,莫說什么七位太乙仙,光是人教的名頭足以令孟良失去所有的反抗之力。 人教,人族第一教派。 自創(chuàng)立之初便立于巔峰,無數(shù)歲月過去,任何勢力無法撼動。 “若投降華國,是不是說本王也算是人教麾下?” 孟良不無奢望的猜想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