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三公坐而論道,不主事,這樣就很好了。 既然老師武懷玉不愿意擔任實際職事,甚至連政事堂都不怎么愿意去,那國舅長孫無忌也沒必要再留在中樞, 經過這近一年的時間,李承乾也算是明白為何當初先帝囑咐,不要用無忌為宰相了, 國舅太好攬權, 甚至無視他這個三十三歲的天子, 在三省,在政事堂,官員們都得看長孫無忌的臉色行事,他堂堂天子,旨意居然常常被長孫無忌駁回。 這次追封武氏為皇后一事,是承乾對國舅最后的一次測試,結果是讓他失望的,國舅根本不肯半點讓步。 既然如此,國舅也就沒必要再留在中樞了。 免去國舅三省職事,自然也就沒必要再留著褚遂良在朝中礙眼,吏部尚書如此重要的職事,不可能再交給褚遂良。 回到御書房, 李承乾思索許久,最終在杜正倫和柳奭兩人中,選擇了杜正倫做新的吏部尚書。 皇帝也知曉杜正倫是老師武懷玉的人,但現如今他厭惡國舅,連關隴系也一并厭惡了,寧愿用武懷玉這邊的人,也不愿意用關隴系。 杜正倫貞觀初就已是中書侍郎,只是后來因泄露禁中語,被貶出京,貞觀中得以召回朝中,在東宮任左庶子兼崇賢館學士,可后來又因得罪皇帝而被貶, 貞觀末,得以再次回朝,再拜中書侍郎仍兼太子左庶子,可卻又得罪長孫無忌,被其牽連進房遺愛謀反案中,再貶交趾。 當天, 皇帝傳旨政事堂,召驩州刺史杜正倫回朝,再拜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仍兼太子左庶子,兼崇賢館學士,復爵位南陽縣侯。 武懷玉在家聽說長孫無忌被奪了三省職事,李績也辭去了侍中之職,褚遂良又貶為晉州刺史, “備馬,去三原龍橋鄉下。” 武懷玉當天就去三原鄉下看望老父親去了,長安紛紛擾擾,他懶得理會。 他是看著皇帝李承乾長大的,對承乾的性格算是十分清楚的, 長孫無忌越是貪權越是爭,皇帝越會疏離他,相反武懷玉越是一副不爭的姿態,皇帝反而會越信任倚重他。 其實到了武懷玉長孫無忌他們這種地位, 不一定非要自己執掌三省,出任什么職事,才能掌權。 他武懷玉就算不加那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銜,也絲毫減少不了他的影響力。 還是那句話,新皇三十三歲,不是十三歲,更不是三歲,長孫無忌怎么能處處要替皇帝做決策呢, 擺不正位置,自然會被皇帝掃地出門。 有武懷玉這個堅強的后盾,做了二十五年太子的承乾,真要把長孫無忌踢出去,那是輕而易舉的事。 歷史上只做了六年太子就即位的高宗李治,根基不深,全靠長孫無忌輔佐,但也只忍了他十年,就把他貶出京,不久將他弄死在外。 男人都好權, 但得有個度,你不能跟皇帝爭權, 武懷玉挺想找長孫無忌喝喝茶,好好勸勸他,這樣下去,長孫無忌離覆滅不遠了,這不是武懷玉愿意看到的結果, 他還是愿意長孫無忌能夠在長安好好呆著,起碼能分散皇帝的注意力。 現在這樣朝堂上關隴系、新貴系表面上的平衡,武懷玉覺得挺好,雖然崔敦禮和高季輔實際上已經中立派了, 過猶不及,盛極而衰。 武懷玉挺滿意現在這種局面,希望能夠維持下去。 他現在急匆匆去三原鄉下,其實就是想避避風頭。 龍橋越來越熱鬧了, 三原縣城自搬到龍橋清河鄉來,現在縣城已經成為渭北第一興盛的縣城,清河兩岸建起無數房屋,連清河上的橋又修了兩座,現在是三座橋連接清河兩岸。 一個縣兩座城,三原城是關隴最大的藥材加工集散中心。 老武已經八十五歲了,但身體依然健朗,拄著先帝賜予的犀杖,精神好的很,這位老侯爺在渭北這十里八鄉可以說是德高望重了, 現在年紀大了,也早就對納妾生孩子這些不感興趣了,最是好善樂施,就喜歡鋪橋修路、幫扶孤寡,救助窮人。 只要找上門來的,老武都愿意慷慨解囊相助。 老武現在就好個善名。 夏日傍晚, 爺倆坐在清河畔喝茶聊天,愜意休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