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諾斯王國的傳統(tǒng)水運路線,除了從特姆河直入王國腹地外,還有很多選項,由它的諸多支流提供,像動脈的分支,把船只送到這個維系不易的軀體末梢處。 進入河口后行進兩到三天,一條土黃色的分支直轉向南,導向南方的丘陵山區(qū)。它是沿岸山脈向內陸的延伸,巖石巨浪的余波,未平息的起伏地勢蔓出王國最錯綜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 來自海洋的水汽被山脈所遮擋,因此成為王國少有的干燥區(qū)域,稍有降雨便被矮山、丘陵間的壑谷干土吮吸,僅供灌木和小型樹木生長所需。 這些植被的鞏固水土能力不強,再加上獨特的地貌,造成此地少有穩(wěn)定的地表水源,多數(shù)毛細血管網般的小河會季節(jié)性地斷流,連深井觸及的地下水都有可能在某天無征兆地干涸。 有人曾提出過,客觀來說南方山地的降雨只能說相較于王國其余部分較少,不應到這等地步。但事實如此,水分還是被那些覆蓋灌木干土的丘陵群吞噬殆盡,只給人類留下它們豪飲后剩余的點滴。 而這片土地上唯一可供船只通行的河流還是被利用起來,濁黃水面把運載谷物和的船只送入其中,又把裝載礦產品的船只送出。 它同時也是王國礦場最密集的地方,豐富礦物就淺埋在這些看似一文不值的貧瘠土地下。 托比德河,也就是那條濁黃支流,提供不過一周的航程后便不再適合通行,欲深入群山者必須走上彎曲山路,親自踏足灌木叢生之地。 船長們自然不會在自討苦吃繼續(xù)往里走,他們呆在船上,裝好從山里帶出的礦物或粗制金屬產品后掉頭啟航,回到航運大動脈特姆河上。 理論上有效的紙面調查到此完全被截斷,整頁的地名、礦物交易變化都堆積在紙上被圈出的盡頭處小點上。畢竟船長只管裝貨,不太在意貨從哪來。 再往里的道路就不是航路圖能標注的了,也沒能找到相應地圖對應,幾個短程進入過的船長表示只能靠當?shù)厝藥罚駝t一不留神下就會錯過被踩出來的岔道,跟目的地背道而馳。 聚落被夾在低地谷間,除了把礦產運出外,日常生活跟地理環(huán)境一樣趨于封閉。如果不是微薄農業(yè)產出難以為繼,糧礦交易根本不會存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