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孟子·告子下》 開篇便是以六位古圣賢,舜帝、殷商名相傅說(yue)、商周大臣膠鬲,齊國相爺管仲、春秋楚國宰相孫叔敖、被秦穆公授以國政,被稱為“五羖大夫”的百里奚。 這六人,不管是哪一位,在人生中都充滿了波折與磨難,人生跌宕起伏不平。 孟圣的《孟子·告子下》以這六圣賢為開端,告訴世人,人生是充滿了磨難,充滿了波折的。 然后又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引出了要想都成為這六位圣賢一樣,把重任降臨在你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你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你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讓你每一行動都不如意。 只有這樣來激勵你的心志,使你性情與意志都更堅韌,增加你所不具備的能力才能成功。 這是最勵志的一段話,領悟到的人,忍受得住,承受得了折磨,最終都會有一番作為。 李白落筆寫下這一段,作者孟子,出自《孟子·告子下》 還剩下兩道題。 第三題: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雖然解釋意思容易,但要想知道他的真正出處,這可就難了不少人了。 剛巧,李白前幾日看書正看過《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這是曾子立事所言,意思是讓人說話要有理據,行事有章法,有準則,親近人一定要有道理。 這剛巧就被李白看過,不然李白這題還真不容易答上來,畢竟圣賢語錄那么多,也并不是什么都能記得一清二楚的。 第三題寫下意思,寫下出處,李白看向第四題。 第四題,這就有點難了。 難的不是理解這題材的意思,難得是怎么用正確的方式來形容孔圣做錯事情。 肯定是不能用言語指責圣賢,又不能直接說圣賢做錯了。 畢竟在王者大陸,對這些上古圣賢的話,大家還是報以最敬仰的心態去對待的。 而儒士們更是把這些圣賢當成心中的敬仰,十分的敬畏他們,不允許任何人抹黑這些圣賢。 所以第四題,容易解釋,但難以表明其中意思。 其他人倒沒有那么多想,直接落筆寫下孔子以貌取人,不料失去了可造之材子羽。 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孔子有很多學生,其中有一名學生叫子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