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康王趙構原本以為馮之謙可以憑三萬武威軍輕易推平許府。 卻不料,馮之謙不但沒有推平許府,反而被許府吞了。 小小一個許府,竟然可以讓三武威軍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這三萬武威軍中還有三千武之衛。 三千武之衛都上覺醒者,是康王趙構府上的衛士,個個實力非凡。 可以這樣說,如果讓趙構選擇,趙構寧愿要三千武之衛,不愿要三十萬武威軍,之所以給馮之謙,因為馮之謙是他培養的心腹之一,想以之培養自己的勢力。 康王趙構為了奪嫡,秘密培養了三萬武之衛,明面上的康王府衛士只有數千,其他的武之衛,散布在大楚的各大軍中。 馮之謙就是趙構秘密培養的武之衛之一,一直在武威軍中,領軍才能雖然一般,因為會做人,懂得逢迎拍馬,再加上是覺醒者,升得很快,很快就成了武威軍的副都指揮使。 方子豪被無敵奪命卡弄死了,馮之謙上位的機會來了,康王趙構以為可以輕易幫他上位,卻不料,許仙并不是一個普通的醫生。 原本在趙構的設想中,只是借三千武之衛給馮之謙用用,待馮之謙徹底掌控武威軍后,只留下數十位融入武威軍擔任重要職務的,其他的在適當時機撤回來。 如此操作幾番,整個江南的軍隊就神不知、鬼不覺地成了趙構的私人軍隊了。 卻不料,第一次出手就偷雞不到蝕把米。 丟了三萬武威軍的事情肯定不能讓楚徽宗和朝中官員知道,需要想辦法遮掩過去。 欺下瞞上,報功不報過才是官場的生存之道,也是大楚一個好官的基本素養。 趙構召集手下商量對策。 王倫獻計,從各軍調一部分人過來,再征兵,重組武威軍,只要在重要地方安插人手,武威軍就真成了趙構的私人軍隊。 這樣一來,可謂是因禍得福了。 趙構覺得此計甚妙,就采用了。 大楚可謂是外憂內患,外部有遼、西夏、內患是各地的農民起義,猶如雨后春筍一樣不斷地破土而出。 江南富庶,是魚米之鄉,也是大楚主要的經濟來源,在江寧、鎮江、蘇州、松江、杭州、紹興、寧波等地區都駐有重兵。 楚太祖趙匡胤在緊急時刻,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大楚。 因為自己就是武將出身,又帶領手下部隊發起兵變,奪取后周政權,同時為了避免再一次出現藩鎮割據的情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削弱軍權。 楚太祖建立政權之后第一步就是解除了禁軍將領和節度使的權力,將軍權收回到中央,又建立了三司,使得禁軍重要但沒有指揮權力。 禁軍隸屬于樞密院,皇帝直接掌握,又派了很多的文人去參與到軍隊管轄當中。導致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結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