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基慷慨陳詞,并沒有因為李善長臉色難看而半分留情。 朱元璋卻閉口不言,隔岸觀火。 隨著劉基闡述觀點,他的觀點逐漸明了,李善長就算生氣,也不得不在劉基面前認栽。 張正常和朱標兩位道行差一點的人,也茅塞頓開。 朱元璋和他帶領的臣子們,面對的是怎么樣的一個世界。 元末明初,天下已經經歷了多年的戰爭,朝廷,各路軍閥混戰,早就將這天下的民心打散。 雖然朱元璋橫空出世,統一南方。 但這個朝廷建立,如今連一年都不到。 老百姓能不能知道當今天子名諱都是未知數,許多偏僻的地方可能連改朝換代都不曾聞得。 皇帝如果聽從李善長的建議,直接以政令的方式將種痘法推行下去,第一個問題就是,老百姓相不相信朝廷,他們憑什么相信朝廷? 種痘法的本質,就是以毒攻毒, 這種方法就算是劉基,李善長看來也是驚世駭俗,百姓如何相信? 要知道,經歷過多年戰亂,官府在百姓中的那一點信任早就煙消云散,就如朱元璋一路成長起來,視官員為寇仇一般。 就算大部分百姓不那么偏激,大明在一般的百姓心中,又有幾分信任? 天下未定,在百姓眼中所謂的明朝是否如紅巾軍一般曇花一現都是未知數,這時候推行政令,本就很難。 更何況是如此驚世駭俗之法。 民心未得,政令難行,此其一。 偏偏李善長又提議將此事納入官員考核,這才是劉基諷刺李善長的點。 他本心也許是好,可是如果百姓不信任,不配合地方官員執行的話,官員大概率會強行推行,因為這干系到他們自己的前程,按照前朝的規矩,百姓是最容易被犧牲的群體。 怎么考核,無非是種痘的百姓越多越好! 地方官員如果為了政績,少不得要將更加簡單,但更危險的“時苗”用來作為種痘的主要手段, 在場眾人除了朱標,其他人都有過經歷的老人,他們明白這件事,是肯定會發生的事件。 那么,這么做的后果很可能會激起民怨,甚至造反。 那朱元璋推行種痘法還有什么意義? 李善長并非庸才,他只是并沒有太上心這件事一時間被劉基抓著痛腳,思索之后,他明白劉基說的有道理,他辯駁不得。 只是雙方彼此的立場,讓他不能輸人輸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