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個問題,顯然要好解釋的多。 以至于,韓飛剛在白板上寫完這個問題之后,就緊接著在后面寫上了答案。 “兩個案發現場之間哪怕是不堵車也最起碼得要兩個小時的車程,加上堵車,差不多需要兩個半小時,這樣看,兇手如果是一個人的話,他顯然沒有條件在一個半小時內連續殺害兩個人,所以……兇手肯定不止一個,加上三個死者的死法完全一致,我懷疑,這是團伙作案,兇手是同一伙人。” 但解決完了這個問題后,警員們又開始對著第三個問題干瞪眼了。 這兇手,到底是怎么做到規避無死角的監控的? 討論、設想了一個多小時后,大家還是沒能想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為了避免浪費時間,他們暫時擱置了這個問題。 繼續去查兇手的線索了。 通過剛才的討論,他們目前已經有的一些猜測和結論分別是: 第一點,兇手的殺人動機,可能是仇富,畢竟,經濟條件較好是這三起案件中的三名死者唯一的一個共同點。 第二點,兇手不止一個人,這是團伙作案。 警員們按照這兩點,再次展開了調查。 先前他們調查前兩起自殺事件的時候,存在一定的思維誤區,潛意識里認為兇手是一個人。 所以在查找兇手的時候,尋找的對象是對第一個死者和第二個死者都抱有敵意的那個人。 結果發現,兩個死者的交友圈壓根就沒有重合。 同時認識兩個死者,且和兩人都有仇的人,壓根就不存在! 不過因為許默剛提出的那個問題,警方發現了他們存在的思維誤區。 當即改變了調查方向,不在刻意尋找同時認識所有死者并且和他們都有仇的人。 花了半個小時的時間,警員們鎖定了第一個嫌疑人。 立馬出發去往科技大學,將他帶到了警局。 第一個帶過來的嫌疑人是科技大學的一名大一學生,茍浩。 他和死者陸宇是同班同學。 懷疑他,是因為警方調查到,在校期間,他一直遭受陸宇對他的校園霸凌。 一個人長期遭受校園霸凌,哪天被欺壓的受不了了,一時沖動想殺人,是完全說得通的,類似的案例其實就有不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