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如何確定,誰的能力更好?” 朱元璋想了想,同意放下偏心,一直這樣偏心,又確實不太對。 但是要說能力,朱允熥和朱允炆肯定遠比不上他的小乖孫,就算他不偏心,以乖孫的能力,鎮服整個朝堂,絕對不成問題。 本來還想,乖孫去打仗立軍功,可以讓朝中大臣心服口服。 但真正服的,也只是部分武將,比如徐輝祖和李景隆他們,大部分文官還是不服,淮西勛貴他們更不可能服,只有齊泰等人有點慧眼。 既然這樣,他就再制造一次機會,讓他們更心服口服。 朱元璋對自己的小乖孫,充滿了信心。 夏原吉敢在此時開口,正是想好了證明實力的方法,又道:“皇太孫將來是要接過陛下的位置,要當大明之主,應該有一定的治國能力。臣建議,分別給三位皇孫一塊封地,讓他們治理,誰治理出來的成績最高,就證明能力最好,陛下認為如何?” 大殿上其他大臣聽了,覺得夏原吉這個建議可行。 有沒有當皇帝的能力,可以在治理封地上體現,很多支持朱允炆的大臣都覺得沒問題,以前的朱允炆,可是按照未來皇帝的規格去教導,肯定有相關方面的能力。 朱炫打仗是厲害,但打仗和治理封地,是兩回事。 藍玉等淮西勛貴商量一會,也覺得沒問題。 在他們的認知里面,朱允熥就是個聰明的人,不像他們,只有匹夫之勇。 齊泰他們更不用說了,朱炫最近的功勞,力壓所有皇子皇孫。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 只有朱元璋猶豫不定。 盡管朱炫接下來還是會出海,繼續往外面跑,但還可以經常回來,比如這一次,回來陪了自己那么長時間。 如果給朱炫一個封地,需要治理一個地方,就沒有那么容易隨時回來。 畢竟離開了封地,就有可能怠慢許多事情。 就算回來了,也不能長時間留在應天。 朱元璋又在想,不這樣做,沒辦法讓朝中官員心服口服,到時候六部官員再來一次逼宮,又會讓他感到心煩。 這件事,有點難辦。 朱元璋發現,自己玩脫了。 不應該把朱允炆拉出來,現在的文官看到朱允炆又有希望,就想把希望的火種,變成一片火海。 “陛下,夏大人的建議,臣認為可行。” 詹徽說道:“這樣做可以體現出真正的能力,到時候無論選出哪個皇孫,朝堂上下,甚至整個大明百姓,都會心服口服。” 第(1/3)頁